有人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气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气味拥有比语言、表情、情绪或是意志力更加强有力的说服力。气味的说服力很难被消除,它就像呼吸一样进入我们的肺部,填满我们的身体,并完全渗透其中,没有任何迂回的余地。
在异国他乡,让人煎熬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不能唾手可得的家乡料理。夜深人静,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嗅觉便拼出所有战斗值,在缥缈的虚幻中“营造”出各种乡味来安抚大脑中枢。一根油条、一碗麻辣烫、一段辣鸭脖……闭上眼睛就是让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世界。
日本人的高寿离不开饮食文化,可惜一日三餐清淡的日式料理,对于我这种北方人来讲,虽然谈不上如同嚼蜡,却也着实让人觉得美中不足。时不时地也弄一弄鸡蛋饼、小米粥之类的,无奈没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家人们很是不习惯。女儿甚至对着我端出来的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说:“妈妈这个没有味道哦,你是不是忘记加盐了”?
对于他们来讲,小米粥是一种料理。然对于我,则是情怀。
按捺不住对乡味的渴望,于是拿起背包,以新大久保为目的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日归“旅行”。决定去买一些中式调味料以及食品。
对于生活在东京圈内的华人来讲,新大久保这个地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几何时,这里与池袋齐肩被称为东京的大小唐人街。从新大久保车站出来,就是一条中心街道。与大约两百米之遥的大久保车站相连。左右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店铺,覆盖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因为居住在这里的华人也比较多,这里分布着多家中华物产店,只要来到这里,吃喝玩乐外加柴米油盐那可是应有尽有的。
自从卸去学生的头衔之后就远离了新大久保,之后也是很少有机会能故地重游。所以去的那天居然还有点小兴奋。
从现在的家乘坐山手线可以直线到达,二十多分钟的乘车时间。新大久保车站不是很大,只有一个出站口。多年不来,发现站内加设了电梯,厕所也翻新了。因为这边住的外国人很多,还记得当时总有人拎着庞大的行李箱爬上爬下,甚是费力。
出了站口,瞬息间,掺杂着各国语言的异文化气息就迎面扑来。中文和韩语居多,略有声调的东南亚语言也零零散散地飘入耳内。放眼望去,几乎没有欧美人的身影,仿佛置身于一个浓缩的亚洲板块。
凭着记忆找到了之前总去光顾的中华物产店。入口有点狭窄,但是里面却藏满了家乡味道。商品根据种类分为三个楼层,冷冻食品的楼层很是受欢迎。毕竟来一趟不容易,要多买一些能存放得住的东西才行。诸如生煎包、油条、酸菜等商品都是冷冻制品,在日本能方便地买到也算是奢侈了。不过最近随着在日华人的增加,商店增加了当地华人自己制作的熟食制品。
自己突然有种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感觉,贪婪的目光扫过每一件商品。最终,一个背包外加一枚购物袋被塞得鼓鼓的,即便如此依然留下了不少不甘心与不舍。为了有仪式感,我还特意用微信付了款。其实不光是中华物产店,日本当地的很多店铺包括超市还有一些较大的百货商店都已经开始导入了微信、支付宝等数字支付功能。
同一条大街,朝着反方向走去,则又是另一片天地。说这片区域的“东道主”是韩国的物产店和料理店一点也不为过。标志性的韩国花美男照片,让唾液腺分泌加速的韩国料理牌匾,顿时有种身置于首尔南大门的恍惚感。
一家物产店的门口正在促销“辛拉面”。配套卖的是韩剧里必会出现的煮面锅。虽然很是想买一口带回家,体验一把用锅盖吃拉面的“异国风情”,无奈已经没有余力只好作罢。
没忍住紫菜卷散发出的阵阵芝麻油香味的“勾引”,我被双脚“带”进了店里。空间很大,琳琅满目的商品瞬间又让我看了看已经鼓鼓的背包还有没有空间能再塞下点什么。从未见过的泡菜和小菜精致地摆放在那里,嗅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让我的购物筐不断地充实再充实。
找到学生时代总会和朋友来光顾的一家韩国料理摊前坐下。土豆锅是他们家的主打,十多年如一日的味道,不禁让我回忆起了很多往事。从锅盖的缝隙中飘出来的袅袅香气,仿佛在挑逗着我的味蕾,吞咽了无数次的口水后终于等到可以开吃的火候,盘腿而坐不顾矜持地啃了起来。
店内很韩式。因为知名度很高,不光是韩国人,像我一样的华人以及当地的很多日本人也都是常客。
酒足饭饱,决定顺着这条路走着去新宿车站。新宿是东京都内较大的车站之一,也是各国文化的交汇地。途经了著名的歌舞伎町,与以往相比,歌舞伎町更加地多元化了。如果说,多年以来它以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为“本色”的话,如今则是网红打卡点,甚至是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它最有资格展示新宿的多面性以及年轻文化的特质。
拎着满载而归的“战利品”,登上山手线后,长吁了一口气。数小时的时间里,接受了中韩日浓厚文化气息的洗礼,虽有些疲惫但也充实。
虽然日本经历了2008年经济危机,2011年的大地震,还有最近的新冠病毒,但是居留在日本的外国人人口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
在日外国人中,年轻人占多数(图片出自Mizuho综合研究2020.9.9的报告)
2008年,当时的福田内阁总理提出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希望到2020年,将留学生的人数从当时的12万人次增加到30万人次。其实这个计划在2018年的时候,就基本实现,那一年留学生人数超过了29万人次。这个政策诞生的背景,就是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如何能获得更多的优秀年轻人,对于日本政府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调查表明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40%,其次是越南、尼泊尔、韩国,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占了主流。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新大久保这样的外国文化据点变得更加有朝气的原因之一。
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的惨烈,再加上东京为迎接奥运会,各种复兴工事以及场馆建设的人手变得不足,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很大的缺口。为此,日本政府又先后设立了“技能实习生”和“特定技能一号、二号”等在留资格,力图让更多的劳动力涌入本国。除此之外,为获得更多的外国人才,放宽了很多签证条件,以求缓解本国的人才资源紧张问题。
外国人多了,少不了社会以及文化上的摩擦。之前早稻田大学日本语教育研究科的宫崎里司教授在其讲座上有提到过“NIMBY(Not In My BackYard)”问题。简单来讲就是有些日本的当地居民,虽然接受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居住地以及餐饮娱乐设施,但是反对在自己的居住区域附近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文化上的对立,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其实在每个国家中都有体现。
如何对外国人进行日语教育或者是输入日本文化概念,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在平时除了做商务翻译以外,也有机会教外国人学习日语。我一直觉得教日语不光是简单地将一门语言传授给对方,同样还要将社会、文化等很多种元素融合进语言这个媒介,让对方得到更广范围的知识。
与此同时,我也并不完全赞成“入乡随俗”这个理念。纵然是个美德,但我觉得,针对一名外国人来讲,包括自己在内,保持自己的些许文化根基还是很重要的。如何能在异国他乡更好地融入社会,更舒适地生活,是一个需要考虑自己言行举止的不断进化过程。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专家,更致力于针对一小部分自己国民思想上的改革,如何与外国人共荣互惠,这也是今后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一个考验和课题……
思绪被电车内广播的声音打断,我也到了下车的时间。
背起重重的行囊,脸上则是心满意足的微笑。春风习习,希望明天会更好。
供稿:安宁
编辑修改: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