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如何让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常重要

2021年05月20日 学前教育

到上小学前后的年纪时,除了常规的学习外,很多家庭可能还会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从“2020年日本儿童兴趣班调查”的报道中可以看出,5岁左右开始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孩子占比较高。其中游泳最受欢迎,足球和棒球等球类团体运动的人气也非常高。那么,如何让孩子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呢?通过物品或奖励吸引孩子感兴趣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动力,确实是一种好方法,比如用买玩具的方式激励孩子去学游泳等。但奖励逐渐升级也会让家长难以承受。本文就以棒球为例,来看一下如何让孩子邂逅体育运动并对它产生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到庭院或公园等户外玩耍和散步也属于运动。最初是走和跑,慢慢开始蹦跳攀爬,然后逐渐学会使用球等道具。要想让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产生兴趣。这里所说的引导不是强行让孩子参与,而是让他们自己觉得“似乎很有趣!”、“我也想试试!”。能在这方面帮助孩子的是孩子的家长和老师。

title

跟大人不一样,孩子们无所畏惧,总是对事物充满兴趣并且精力十足,而且孩子非常善于模仿。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先让孩子知道大人喜欢做这件事。如果看到身边的大人或兄弟姐妹等喜欢做某件事,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产生兴趣,这样就会主动对大人说“我也想做!”。

笔者的孩子在幼儿园上体育课时偶尔得到了打棒球的机会,他觉得很好玩,就对棒球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棒球跟大人打的棒球不一样,球棒短而粗,而且很柔软,是儿童专用球具。因为在那之前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棒球,所以他可能在他连棒球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拿起球棒摆好姿势,并且意外地打到了飞过来的球。我确信他自己应该连打到球是好是坏都不知道。是当时周围的反应,即老师和小朋友们喊出的“好厉害!”、“打到了!”、“太好啦!”、“真棒!”等反应让他知道打到球是好的,从而觉得“我做到了!好开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了解到棒球就是用一根叫球棒的棍子打飞过来的球。

这里最重要的是周围人的反应和喝彩。对于孩子用球棒打到球这个事实,如果大人做出上面那样的积极反应,孩子就能积极地看待这件事,但如果大人表现出消极的反应,比如对孩子说“那么简单的球就擦了个边?”、“打得真烂!”,那么孩子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不擅长打棒球,从而对棒球失去兴趣。

孩子接触新事物时,这是一个开启新的可能性的机会。而且任何事第一次是最重要的。无论多么微小的事,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和努力加以表扬都非常重要。只对孩子说“太棒了”、“你做到了”当然也可以,但如果可能的话,要把孩子做到了什么说得更详细一些,比如“你很好地打到了飞过来的球!”、“虽然是第一次,但你就能打到球了!”,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觉得“我打了一个很棒的球!”、“我能打棒球了!”、“妈妈表扬我了!”,从而觉得自己可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我肯定。

就笔者而言,笔者是从孩子的体育老师那里听说他打棒球时很好地击球,于是回家后询问了孩子打棒球的事,并对他打到球一事给予了极大的赞扬。

也许有人认为只是碰巧打到球而已,不用那么夸张地赞扬,但培养孩子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即使夸张地赞扬也完全没问题。不过,正如笔者前面说的,重要的是不仅要赞扬孩子打得好,还要告诉他好在哪里。

孩子不会始终按照大人的意愿成长,但可以通过鼓励引导他们。希望大人能通过积极主动的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大约半年后,在笔者已经完全忘记棒球的事情时,孩子突然自己说接到了朋友的邀请,想加入棒球队。笔者非常吃惊。因为笔者实际上对棒球完全没有兴趣。不过,因为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笔者必须陪他一起去,所以就带他去了。

title title

在棒球体验课上,为了让孩子们先对棒球产生兴趣,采取了做游戏的方式。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比如参与者单手拿着盘子,盘子上面放着球,比赛谁坚持的时间长,或者比赛投球打掉带编号的牌子。所有游戏都跟打棒球相似。目的是首先通过乐趣让孩子产生兴趣。最后很多参与者都举手表示想打棒球。笔者的孩子也是其中之一。笔者虽然也想让他参加,但我们体验的那家俱乐部的练习日比较多,周末和节假日都要练习,因此跟孩子商量后决定再找一家练习日稍微少一点的棒球俱乐部。

title title

虽然在这次棒球体验课后还没有加入俱乐部,但对孩子来说,能体验棒球这件事本身就很快乐,关于棒球也积累了愉快和喜欢等经验。在幼儿园初次接触棒球,并留下了积极的印象,才有了这次体验棒球的经历。这次也对棒球留下了愉快的好印象,因此相信今后一定也会邂逅其他事情。

这里的收获是,孩子对棒球这种新事物产生了兴趣,觉得有趣,而大人通过告诉孩子他用球棒很好地打中了飞过来的球,让孩子切身感觉到自己打得很好、可以做到,从而产生了自信。

养育孩子并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笔者相信,这次的收获会在不久的将来帮助孩子迈出新的一步,笔者今后也会继续这样守护孩子们。

文/照片:原田捷子
编辑修改: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