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建筑隐匿于山河,高人深藏于市井——隈研吾的修道之路

2021年12月16日 文化历史

高,实在是高!1米87的隈研吾在日本人当中属实鹤立鸡群,但他总是缩肩弓背,一脸的倦容,盛名之下和光同尘,“人就是不断一点点积累负担,克服困难,每天活得勉勉强强的生物。”

他的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坐落于南青山,灰色的小楼没有鲜明的建筑特征,四楼是个会客用的大露台,隔壁梅窗院的黄竹就在露台的玻璃围栏上摇曳,有风吹过,沙沙作响,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title

隈研吾这个名字,正在日渐符号化,大师被全球捧之前的全民嘲,似乎都被媒体们刻意地忘掉。他1973年考上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那是该学科历年来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一年,在日本设计短暂工作一段时候后,便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镀金,36岁回国成立了事务所,打天下的第二年,就在激烈的竞争中拿下了马自达汽车展销楼的设计工程,并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出了非定式的M2大厦,正面中央镶进了一根比普通柱子大8倍的爱奥尼式巨柱。毫无疑问,这样大胆的建筑就是为了抢头条而生。出名要趁早,一举天下闻。

title

M2为马自达设计展销大楼,后转为殡仪馆(东京)

伴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M2大厦也成为了日本恶俗与浮夸建筑的总代表,千夫所指,隈研吾被逐出了建筑界,整整12年在东京没能接到一项设计工程。靠着地方上的朋友和熟人的帮忙,才零零散散地有工作维系收入。

地方上的工作跟东京大不相同,东京的霸总们,张口闭口关心的都是时间与预算,地方上则需要他实际在工地跟工人们交涉,一起选材,从水与混凝土的比例,到材质的粗细大小,非常地具体、接地气儿。

title

名家铸剑,讲究人剑合一。名师设计,自己的那股子心气全表现在建筑物上,藏都藏不住。刚成立个人事务所时的隈研吾,呈现出的就是一副唯我独尊谁敢争锋的架势,如同M2的存在感一样。但在地方上归去来兮的十多年间,他的建筑风格已经变得能契合甚至溶于背景环境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与邻为善,名曰“负建筑”。

听惯了正能量的人,乍一听负什么未免有些紧张。“负建筑”是给一味堆砌符号的建筑做减法,减弱混凝土带来的冰冷感,减弱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冲突感,让建筑变成配角,将对环境的考量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在建筑中增加木材、纸、竹等天然材料、传统材料,让光、风和空气能够在建筑物里自由地流淌。

为纪念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而建立的广重美术馆,无论屋顶、墙壁还是家具,都选用了当地特产的杉木。整个建筑就由杉木栅格组成,栅格的尺寸都经过了精密的研究和设定,让细部的色泽深度各有不同。随着一天内光线的变化,栅格的模式和投影也会不断幻变,就像是光的传感器一样。歌川广重在创作时,就非常关注自然界的变化,能将光、风、雨、雾等自然元素都转化为视觉表现。隈研吾对广重美术馆设计,简直就和歌川广重的浮世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title

歌川光重美术馆(栃木县)

隈研吾每接到一单项目,都会花上大量的时间对周边的环境和自然风貌进行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决定使用什么材料,最后才是画设计图。他在中国最为得意的设计,是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该美术馆建在一块被茶园覆盖的山坡上,他秉持一贯重人文、亲土地、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的建筑理念,让美术馆迎合山体斜度,依山而行,从高处俯视美术馆整体,就犹如飞鸟掠过茶园,又像是渡鸦群栖于山间。

title

在天主教家庭成长起来的他,却十分倾心中国道家文化,将“无为”的思想建筑化。或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他对中国舍近求远、盲目追随西方建筑风格的倾向耿耿于怀,“近年来,欧美的三流建筑设计师们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太多不及格的作品,今后,应该是中国建筑设计师大展拳脚的时代,希望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国家工程能够由他们牵头设计。”

title

前门咖啡馆(北京)

title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杭州)

从我要赢到我要藏,从垒砌叠加令人瞠目结舌到隐匿山河减出一个“负建筑”,隈研吾的自省与大时代下日本的自省是不谋而合,也是相互作用的。20世纪是一个工业社会的世纪,不断追求宏大是20世纪的一大命题,工业社会的主流产物,就是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已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博弈的外在表现。而21世纪的日本不再“美国化”,更重视从本国的文化中发掘价值,寻求自信,将日本文化作为软实力推广,在海外培植日本的粉丝。

title

保持自然的特色,发挥传统的特长,与环境和谐共处,隈研吾之道,其实也是亚洲建筑之道。

庄舟
照片: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