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七夕乞巧节在日本的受容与变迁

2021年08月18日 文化历史

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这个节日在古代中国,是为祈求女儿手巧,有一手好针线活儿。乞巧节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玉帝的女儿织女来到人间界,邂逅了那里的放牛郎并结婚生子,过起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神仙怎能与凡人结婚生活。玉帝派来了天兵天将捉织女回天庭,牛郎用扁担挑起两个孩子就去追赶。追到南天门时,王母娘娘从头上拔出玉簪在眼前划了一下,牛郎织女之间出现了一条大河,从此两人被隔开,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相见。原本凄美的故事到了现代,被中国的年轻人们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乞巧节很早就也传到了日本,那么在日本,乞巧节经历了怎样的受容、变迁呢。

乞巧节在日本的受容及变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星宿的崇拜。众所周知,牛郎是指牵牛星,织女是指织女星。“牵牛”“织女”这两个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中的一节:“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而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起源于汉代,盛于宋代。推测,在日本的奈良时代(710~784年)就由遣隋使传入日本,到了日本的平安时代(784~1185年),乞巧节成为日本的一种“宫廷行事”,并以“七巧奠”这个名词出现在日本的古文献中。据《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等文献记载,平安时代初期,七夕这天,天皇白天观看相扑比赛,晚上,在宫中举行与七夕有关的祭祀活动。天皇还让大臣们以七夕为题材作诗。而从平安时代的中期开始,七夕这天皇宫中的主要活动只剩“七巧奠”,观看相扑比赛这项活动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平安时代中期成书的《延喜式》这本书中记录了七夕这天在日本的皇宫需要准备的东西:“七月七织女祭,五色薄纱各一尺,木棉八两,纸二十张,米、酒、小麦各一斗,盐一升,鲍鱼、鲣鱼、脯各一斤,海藻二斤(中略)。祭官一人。祭郎一人。供事祭所。祭郎先以供神物,次第列棚上。祭官称再拜。祝词訖。亦称再拜。次称礼毕”。而1111年成书的《江家次第》这本书中介绍了七月七日这天,在皇宫的清凉殿东庭设一个很长的筵,朱漆的什器中放着水果、干鲷、针等用来供奉神明。设置三张筝,天皇观双星会合。从以上的记录中可以看出,祭祀用的一部分物品,比如使用五色薄纱、木棉、针等习俗可能是从大陆传入日本的。而鲍鱼、鲣鱼、海藻、干鲷等祭祀物品应该是日本海产丰富所来,属于日本固有的习俗。从天皇观双星会合的语句来看,七夕的凄美故事也传到了日本。

平安时代的中期开始,日本的武士集团开始抬头,从平安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武士集团一直掌握着日本的实权。以前只有在日本的皇宫举行的“七巧奠”随着武家政权的发展壮大,也被武家模仿。比如,1570年前后成书的武家口传书《定助杂记》中记录了七夕这天,在七片“梶”叶上作和歌,这种以前只有宫中的作法,被武家所效仿。笔者推测,这个时代武家模仿日本皇室举行“七巧奠”的目的,除了想沾一点“雅致”,应该还有一种武家想与宫家齐平的愿望在里面。

江户时代(1603~1868年)德川幕府过七夕除了模仿宫中的行事作法,即为神明献上祭品和管弦乐外,江户后期开始在竹枝上装饰丝线和“短册”,短册上写着向星辰祈祷的愿望。虽然七夕这天装饰竹枝这个习俗很早就有,但在上面挂丝线和写有愿望的“短册”是江户时代后期才有的。这个习俗后传入民间,一直传承到现在。现在日本民间的七夕节一般被称为“七夕祭”。

日本三大“七夕祭”

由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改历(明治六年・1873年),日本现在只有阳历,所以日本大部分地区过七夕是在阳历七月七日这天。现在,七夕文化已经在日本扎根,渗透到百姓中。每年阳历的七夕,日本全国很多学校、会社等挂起竹枝等七夕的装饰物。日本有的地区甚至把七夕作为一种地域宣传的手段。但也有按照传统的阴历七月七日来过七夕节的,比如日本最有名的三大“七夕祭”:日本宫城县仙台市的“七夕祭”、神奈川县平塚市的“七夕祭”、爱知县一宫市的“七夕祭”中,仙台“七夕祭”就在8月初举办。

位于日本的东北地区的宫城县仙台市的“七夕祭”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伊达政宗为鼓励女子女红技艺而发起的,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号称是日本“七夕祭”的鼻祖。这一点倒是与中国乞巧节原来的目的有相似的地方。仙台“七夕祭”的最大特点是在高达十米以上的竹竿上装饰人们手工制作的彩纸条、纸衣、纸鹤、钱袋、渔网、竹篓、彩带等。其中挂在竹枝上的彩纸条要写上美好心愿;纸衣则代表祛病消灾,缝纫技艺高超;纸鹤代表祈祷家庭安全健康长寿;钱袋代表生意兴隆;渔网代表农丰渔茂;竹篓代表清洁和节约;而飘逸的彩带则代表织女织出的绸缎。这种装饰好的竹竿每五株为一组,在七夕的主会场,总数多达三千多株。每到七夕,整个仙台市都充满节日的气氛,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达两百多万,为仙台市带来相当的商业效应。

title

仙台“七夕祭”(图片:“仙台七夕祭协赞会”提供)

title

仙台“七夕祭”(图片:“仙台七夕祭协赞会”提供)

title

仙台“七夕祭”上表演的木偶剧(图片:“仙台七夕祭协赞会”提供)

title

仙台“七夕祭”手折千纸鹤( 图片:“仙台七夕祭协赞会”提供)

神奈川县平塚市的“七夕祭”是战后为了振兴当地的商业经济,于1951年开始举办的。这里的“七夕祭”除了号称七夕时的竹枝装饰物是日本第一豪华,七夕当天由当地的小学生、大学生、民间的舞蹈队组成的千人舞蹈大巡游也是一大特色。来观看千人舞蹈大巡游的一般群众也可以跟在舞蹈队后面一起跳。而且平塚市的“七夕祭”千人舞蹈大巡游是在每年七月七日前后三、四天都有。届时有四百多家小摊出店,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title

湘南平塚七夕祭(图片:湘南平塚七夕祭官网

title

湘南平塚七夕祭风景(图片:平塚市政府官网

title

平塚市的孩子们制作的“七夕祭”竹枝装饰。(图片:平塚市政府官网

title

平塚市“七夕祭”的千人舞蹈大巡游。(图片:平塚市政府官网

由于爱知县一宫市在日本是以纺织业而著名的城市,所以,一宫市的“七夕祭”除了有竹枝装饰物、舞蹈队的舞蹈大游行,该地区的“七夕祭”还有为感谢“织布神”而组成的长达五百米的“御衣奉献大行列”,非常壮观。因为“御衣奉献大行列”是为了感谢“神”的,所以这个板块由被认为是一宫市市民保护神的真清田神社承办。相传,从太古时代真清田神社就祭祀着“织布神”。中国传来的神话、习俗等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title

一宫市“七夕祭”(图片:一宫市“七夕祭”官网

title title

一宫市的“御衣奉献大行列”。(图片:真清田神社官网

title

一宫市“七夕祭”装饰(图片:一宫市“七夕祭”官网

以上日本三大七夕祭已经成为当地城市的一张名片,利用这张名片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在日本,七夕吃什么?

在日本,七夕这天要吃一种叫“索饼”的食物,这种食物跟中国的麻花的作法及外形都相似。由吃“索饼”渐渐地演变成吃一种叫“素面”的面条。很多人认为七夕这天吃“索饼”或吃“素面”是日本独有的习俗。其实,七夕吃“索饼”这个习俗也是从中国传入的。而“索饼”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意思不是“饼”,而是面条。

还有很多日本朋友说在七夕这天要吃“散寿司”(ちらし寿司)、咖喱饭、蛋包饭(オムレツ)等。其实想一想,只有散寿司是日本料理,咖喱饭是印度料理,蛋包饭属西洋料理。在日本,七夕节吃咖喱饭或蛋包饭应该是近代才有的。

不过,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事物、对待事物的“柔软性”。日本能把一个在古代用来祈求女子心灵手巧的传统节日,加入当地的文化要素巧妙地改成发展地域经济的节日。这种继承古老的文化传统,又加入新素材的作法,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文:张燕波
编辑修改: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