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学习一下圣德太子的智慧

2021年04月16日 文化历史

2021年4月4日清明,这天,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也是人们祭祀先祖,缅怀逝去的亲人们的节日。日本虽然也保留了二十四节气,但是不过清明节。日本人祭祀先祖是每年八月份的盂兰盆节。

每年4月份几乎没有任何祭祀活动的日本,今年4月3日至4月5日,日本的佛教界有一场大型活动。以世界遗产法隆寺为首,与圣德太子有渊源的各大寺院为圣德太子举行了1400回忌法要。因为此法要每100年才举行一次,所以又称之为远年忌法要。

4月3日,在日本全国三十三所寺院内,书道家们向神灵敬献了自己的书法作品(日语称之为“奉纳挥毫”)。4月3日至5日,古都奈良的东大寺、兴福寺等名寺的僧侣念经祭奠圣德太子。三天的祭祀活动不仅日本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部分活动内容还被直播在互联网上。

title

圣德太子像(图片出处:manareki.com/syotokutaisi

圣德太子,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之所以家喻户晓,不仅仅是因为旧一万日币上的人物肖像是他,说他是日本文化的奠基人也不为过。但是,中国的读者知道圣德太子或了解圣德太子的人甚少。圣德太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为何在日本这么受老百姓尊崇呢?

title

旧一万日币上的圣德太子像(图片出处:维基百科)

圣德太子是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574年~622年)的日本历史人物,原名叫厩户丰聪耳,谥号圣德太子。据日本史书《日本书纪》的记载,圣德太子是日本第三十一代天皇、用明天皇的二皇子。自幼聪明好学,跟高丽僧人慧慈学习佛教,跟五经博士觉哿学习儒教经典。佛教是六世纪中叶,在第二十九代天皇(钦明天皇)的时代传到日本的。但是,佛教传到日本后,朝廷中分为两派,以物部守屋为首的“废佛派”大臣反对,以苏我马子为首的“受容派”大臣支持。圣德太子站队支持派。

针对是否接受佛教,两派发生了战争,圣德太子率兵打败了废佛派大臣物部守屋,使佛教得以在日本被接纳。圣德太子不仅支持佛教的传入,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亲自讲经,兴建寺院,塑造佛像,为佛教的经典写注释,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花费了心血。被称为《三经义疏》的佛教经典《法华经义疏》、《胜鬘经义疏》、《维摩经义疏》相传就是圣德太子所著的。所以,圣德太子逝后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也成了被信仰的对象。鉴于圣德太子对日本佛教的贡献,日本佛教的各个宗派都信奉圣德太子。

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日本第一位女性天皇)即位时,年仅二十岁的圣德太子被立为皇太子,推古天皇把政事全部交由圣德太子处理。在此期间,圣德太子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奠定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首先是派遣隋使到中国学习大陆文化;其次是改革官僚制度,制定了官位十二阶;第三是制定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十七条宪法。

遣隋使的派遣,不仅学习了当时的先进国家——隋的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也为日本打开国门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开辟了先河。官位十二阶制定以前,日本的官僚体制是世袭制,官位十二阶制定后,根据才能、对朝廷(或者说对天皇)的贡献等封官加爵,此举对内强化了天皇的权力,对外彰显了日本是一个拥有国际通用礼制,有序国家。而十七条宪法的制定,不仅制定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朝廷新秩序,也为日后的“律令制”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八世纪时,有关圣德太子的绘画、雕刻等就已经出现。换言之,在日本,“圣德太子信仰”在太子逝去不到百年时就已经产生了。公元917年编纂的《圣德太子传历》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夏四月,天皇不豫(天皇指圣德太子之父用明天皇),太子不解衣带日夜侍病。天皇一饭太子一饭,天皇再饭太子再饭,擎香炉祈请。基于此句,世间出现了有名的“孝养太子像”,所以,日本安置“孝养太子像”的寺院不少。“孝养太子像”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圣德太子身着的御袍上加了一件袈裟。日本专家推测这是由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宗教人士添加上去的。另外,《圣德太子传历》上只写着太子“擎香炉祈请”,而日本中世以后的“孝养太子像”,太子手持的物品由香炉变成了一手持香炉,一手持笏。香炉有宗教意义,而笏有政治意义。也就是说,圣德太子在逝去后刚开始以观音菩萨的化身被尊崇,到了中世以后则逐渐把圣德太子作为“政教一体”的人物加以敬仰。

title

飞鸟寺的孝养太子立像。         广隆寺的孝养太子像。
手持物只有香炉。            一手持香炉,一手持笏。
(图片出处:维基百科)         (图片出处:广隆寺官网)

日本中世有一个贵族叫藤原赖长,藤原赖长的日记《台记》里有这样的记录。赖长于康治二年(1143年)十月二十三日随其父到四天王寺(相传为圣德太子所建)参拜时,在四天王寺太子绘殿的太子像前发誓:若摄錄天下之时愿任十七条宪法行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若自己能辅佐天皇,将遵照太子所定的十七条宪法行动。只有对太子的政治能力给予充分肯定,才会在太子逝去几百年后发出这样的誓愿。

藤原赖长多次参拜过四天王寺,参拜后还在其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若无太子豈离三宝途一称南无唯太子恩。这句话的意思是,感恩太子让我们有了佛法。可以看出,藤原赖长对太子在政治方面及宗教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他的日记,我们可以窥见日本中世时期太子信仰的一端,并以此来推测,圣德太子在世人眼中“政教一体”的人物形象在日本中世时有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title

藤原赖长的《台记》(图片出处:文化オンライン)

日本有一本收录篇数最多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说话,是一种文学体裁,指在大众中流传的神话、传说等。说话文学也叫传承文学。这个说话集大概编纂于十二世纪前期,共三十一卷,收录了印度、中国、日本三个国家的传说,每个传说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都有一个主人公。按照古代地位身份的尊卑,重要人物的说话一般都放在说话集中的第一话。

《今昔物语集》里印度部分的第一话的是佛祖释迦摩尼,中国部分的第一话是秦始皇,日本部分放在第一话就是圣德太子。从古代到中世,有关圣德太子的文学作品被逐渐润色,《今昔物语集》完整地叙述了从太子出生到逝去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太子出生的部分,与佛祖释迦摩尼的出生瑞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研究《今昔物语集》的日本学者认为,《今昔物语集》的编者有可能想把圣德太子描绘成日本的释迦摩尼。释迦摩尼的说话放在印度部分的第一话,圣德太子的说话放在日本部分的第一话,学者们都能理解。但秦始皇是个暴君,中国的历史叙述本应从三皇五帝开始叙述,为什么把暴君秦始皇的说话放在中国部分的第一话呢?有学者认为,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统治者,所以,把他的说话放在了第一位。但是日本的学者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的印象,一个暴君竟然想与我们的民族英雄圣德太子平起平坐?之所以把秦始皇放在第一话,除了他统一了中国,有学者认为《今昔物语集》的编者是想通过秦始皇的暴君形象来衬托圣德太子的圣明君主形象。

title

《今昔物語集》(铃鹿本),出处:京都大学贵重资料电子版保存网

笔者认为,暂时忽略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如果从两位统治者的政治理念方面来考察,会发现圣德太子与秦始皇有很多共通之处。前面已经讲到了圣德太子的三大“政绩”——派遣遣隋使、制定官位十二阶、制定十七条宪法。官位十二阶废除“氏姓制”这一世袭制,官僚的爵位由天皇来分封。十七条宪法的制定,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朝廷新秩序。这两个政治举措都是为强化天皇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制而定。这跟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制而制定的郡县制,在政治目的上是一致的。

第二,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请七十位博士进宫共商国事。保守派的淳于越提出按照以前的作法,向子弟功臣分封土地,通过让子弟功臣管理分封的土地以达到管理全国的目的。而改革派的李斯坚决反对淳于越的提案,提出不必拘泥旧制,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治理国家。最终,始皇帝采纳了改革派李斯的意见,没有拘泥旧制,进行了政治改革。不拘泥旧观念,锐意改革的政治作法,圣德太子与始皇帝也是一致的。

第三,秦国虽然很快灭亡,但始皇帝的郡县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圣德太子的特别是十七条宪法,为日本日后的“律令制”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往中国派遣人员学习的遣隋使、遣唐使也没有因为太子的逝去而中止,日本也因为这一派遣事业学习到外国的先进文化,增强了国力。换言之,圣德太子的政治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位统治者制定的制度都为自国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圣德太子与始皇帝有共通之处。

《今昔物语集》成书时,当时的人们对始皇帝的印象是否只有暴君的一面,而忽略其他,已无从考证。但是,日本中世以前中国的《史记》就已经传到了日本。有一本《史记》在手,日本的贵族阶级应该能全方位地去看史书里面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而不是片面的去看待。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世的日本虽然流行佛教,但并没有排斥佛教以外的汉籍而“独尊”佛教。历代天皇“读书始”(古代贵族子弟开始读书的一种仪式)用的书籍皆为儒教的经典。

尽管,圣德太子在日本家喻户晓,甚至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有日本学者认为圣德太子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完全是杜撰的人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一点点润色,直到今天。

笔者认为,其实不必纠结圣德太子这个历史人物是否存在,把“圣德太子”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或文化传承来看待事情会简单很多。试想,航海技术不发达的一千多年前,能够打开国门接受外来文化的传入并派遣人员去学习他国的文化,可见当时的统治者的眼光之长远。十七条宪法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制定,但是十七条宪法里的第一条 “以和为贵”,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圣德太子,确切地说是圣德太子精神或圣德太子传承,至今都闪烁着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智慧。

张燕波
编辑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