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当中国的九尾狐逃到日本之后

2021年02月25日 文化历史

九尾寿司的故事

1991年春天,我每周从东京赴静冈县的日本大学去讲一次课,都会乘新干线列车到三岛车站。一次,在车站小店里摆放的盒饭中,我突然发现上面印有一个色彩亮丽,滑稽可爱的狐狸图案。这不就是长着九条尾巴,金毛白面的狐狸吗?再看看包装上,赫然印着“九尾寿司”四个大字。我当时真是吃惊不小,也立刻就联想起了中国传说中的“九尾狐”。如果此九尾狐和彼九尾狐真要是有关联的话,那为何在日本就能堂而皇之地把它印在车站的盒饭包装上呢?

title

1991年笔者偶然发现的“九尾寿司”包装纸

在中国,九尾狐变成美女祸国殃民,这一印象挥之不去。这多半得归功于成书于明朝后期的小说《封神演义》。《封神演义》通过贯穿其中的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了中国古代商朝灭亡和周朝兴起的这一历史时期。就在商朝覆灭之际,九尾狐离开了所附体的美女妲己而逃之夭夭。几百年后,九尾狐再次化身为美女褒姒而魅惑周幽王。因此,九尾狐就像过街老鼠一样,是人人喊打的形象。

我当即给生产盒饭的厂家打电话,请教了九尾狐的出典。厂家回答我说:“虽说大家都知道九尾狐前生的恶行,但至少她返璞归真的清纯形象令人向往”。据该厂商称,除了“九尾寿司”之外,还有“九尾沙锅饭”和“九尾大名套餐”等各种以九尾狐冠名的食品在出售。为此,我还特意前往东京车站八重洲地下商业街的专卖店,果然看到了那印着可爱狐狸标志的各种便当。

中国人把九尾狐当成妖魔鬼怪来对待,而日本人却能包容她,这种差异到底说明了什么?又根源于哪里?我想,在中日文化的差异中一定能够找到答案。于是,我开始考察日本的各种文献,从中发现了有关于九尾狐赴日的记载:

与阿倍仲麻吕齐名并称为才子的吉备真备于717年来唐,734年归国,752—753年又再次来到唐朝。九尾狐就是在他第一次归国时同船进入日本的。当吉备真备的船在离开唐朝行至第三天时,船舱里突然冒出个芳龄十六、七岁的美女。她自称是唐玄宗大臣司马元修的女儿,因为对日本的风物怀有浓厚的兴趣而偷偷跑出来,并坚决表示如果不带她一同回日本,她立刻就跳海自杀。而此时,船已顺风顺水地离开唐朝国土很远了。于是,吉备真备决意成全她。但是,当船驶入博多港的时候,这女子却突然不知去向。此时距九尾狐狸精魅惑商纣王已经过去了1800多年,距其耍弄周幽王时代算来也有1500多年了。

这九尾狐来到日本后依然旧习不改,化身成为平安时代著名的美女玉藻前,深得鸟羽太上皇的宠爱,但后来被法师窥破落荒而逃。

日本九尾狐的传说

日本文献中可考的有关九尾狐的记载应当首推成书于1444年(文安元年、室町时代)的字典《下学集》(作者不详)。该文献全文使用汉文,在解释词汇的同时也对词源作了言简意赅的追溯。在该文献中就介绍了有关九尾狐的传奇故事:九尾狐先是在天竺耶竭国(今印度)化身为斑石太子的妃子华阳,而后就辗转来到了中国,如前文所述,弄得国无宁日,便跨海东赴日本,结果在日本又上演了一出她的拿手好戏——化身为美女“玉藻前”,继续着“狐妖惑主”的日本版。

其实,历史上真有“玉藻前”,不过那是鸟羽太上皇的嫔妃得子(其封号为“美福门院”)。根据各种文献记载,鸟羽太上皇病重,是安倍晴明(921—1005年)作法把附在玉藻前身上的九尾狐给逼了出来。歌谣《杀生石》是这样描述的:九尾狐化为一股青烟飞向东方,最终变成了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横亘在枥木县的那须旷野中。但这石头仍然具有妖气,会伤害从其旁边经过的行人,所以才被称为“杀生石”。

在南北朝时期,会津庆德寺的开山主持、法号玄翁(又名源翁,1329—1400年)的曹洞宗和尚云游至那须旷野,在杀生石前诵经,安抚了九尾狐的灵魂。至此,给印度、中国、日本三国都带来过无数灾难的九尾狐终于得到了安息。

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于公元1368—1394年在位)为了表彰玄翁和尚而赠米千石。后小松天皇(于公元1382—1412年在位)也赐予玄翁和尚“能照法王禅师”的封号。如今,人们在那须旷野依然能看到“杀生石”,那里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观光景点。就连松尾芭蕉(公元1644—1694年)都曾经专程前往那须旷野,于游记《奥之细道》中写道:

温泉之出山阴,

有石名杀生,

毒气氤氜犹不绝。

往来嫣飞蜂蝶类,

尸骸层叠几蔽地。

芭蕉还在该处立了诗碑,诗曰:石上唯云飞遁急。想必芭蕉早就以他那徘句诗人特有的“恬淡闲寂”之心包容了已与这荒山野岭溶为一体的九尾狐了吧。

就算生前作恶多端,在其死后仍然要对其施以慈悲之心。这里所体现出的日本人对死者不再穷追猛打的文化特征。

总之,从室町时代(中国的明朝初期)开始,有关九尾狐的传说在日本各地逐渐流传开来,最终变得家喻户晓。那时歌谣盛行,九尾狐则成为了绝妙的创作体裁。歌谣《杀生石》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是日吉安清(1382—1458年)的晚年名作。此后,又陆续有人创作了小说《玉藻记》和《玉藻前》。

到了江户时代,九尾狐越来越受到人们瞩目。市面上陆续出现了故事书《玉藻前三国传记》、插图故事书《绘本三国妖妇传》、净留璃脚本《玉藻前曦袂》、歌舞伎脚本《三国妖妇传》等20余种以有关九尾狐传说作为创作题材的文艺作品。

作家式亭三马(1776—1822年)创作了《玉藻前三国传记》,搬到舞台作为净留璃(木偶剧)来表演。在采用歌舞伎形式来表演时,则改称为《玉藻前曦袂》。

到了江户末期,九尾狐在中国传说中那般妖魅恶毒的恐怖感觉在日本各类文艺作品中已大为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古灵精怪的形象,并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而后,历代日本民众对九尾狐的怜悯心情倍加递进,九尾狐的故事也应运发生了多方位的演变,但它们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淡化了中国式的妖魔化,重点描绘传奇色彩,九尾狐成为大众化的亮点。

title

笔者收藏的九尾狐戏票

大概中国人会感到诧异,为什么在中国以阴险狠毒的面貌出现的九尾狐“逃亡”日本以后,能够堂而皇之地现身于便当的包装纸上呢?

这与日本的生死观关联紧密。因为惧怕亡灵加害世人,也为了减轻死者生前罪孽的重负,便于死后返璞归真,重新做人——日本人从古至今都要为死者特约和尚念佛镇魂,这是生者不念前恶,死者回归纯洁无暇的赤子初心的唯一通路。这种经由佛法改变死者身份的习俗也是寺院遍布日本大街小巷的原由,更是葬礼要在寺庙举办的潜在程序。因此,九尾狐不光辉的形象可以在日本得以脱胎换骨,再次进化为清纯少女。

不言而喻,便当店老板选取了九尾狐回归纯真的最后定位,将生意兴隆的希望寄予净化后的少女品味了。相信佛法超度能量的日本人也无瑕计较前世之嫌,自然应顺了美味便当的生活现实了。

文/图片:王敏
编辑修改: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