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成功再现癌症和不孕症的细胞分裂,可成为治疗的线索

2024年02月27日 生物医药

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人工再现了细胞内的现象,明确了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的详细功能。癌症、遗传性疾病和不孕症等疾病通常被认为与细胞分裂异常有关。随着对细胞内现象的研究与解析,预计在2050年左右,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会发生革命性变化。

title

从培养的酵母细胞中提取出与染色体黏合有关的蛋白质(供图: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

title

细胞分裂前发生“染色体分配”的显微照片,图中可见纺锤体将染色体精确分开(供图: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

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在细胞内以染色体的形式紧密折叠。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并通过称为纺锤体的结构均匀地分配给两个细胞。这种分配的关键在于复制体之间的暂时黏合机制。如果此机制失效,两个复制体可能会移动到同一细胞中,从而导致细胞分裂后染色体条数的差异。

染色体分配错误被认为与多种疾病相关。例如,目前已证实,许多癌细胞的染色体结构或条数会产生异常。据信,染色体分配错误可能会引起基因功能失常或蛋白质功能异常,进而导致癌变。染色体分配错误也与遗传性疾病和不孕症等密切相关。

尽管细胞分裂是生物的基础现象,但相关分子机制的细节尚不清楚。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村山泰斗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于1月份揭示了能够黏合染色体复制体的黏连蛋白(cohesin)的蛋白质作用机制,并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黏连蛋白已知具有环状结构,并且能够将复制体捆绑在一起,但是复制体是如何进入其环状结构中的,这一点此前尚不明确。

与细胞内部的DNA相关联并发挥功能的蛋白质有数千种,直接研究细胞以解析其功能十分困难。为此,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在试管内等环境中模拟细胞内现象的“生化重建(biochemical reconstitution)”方法。研究人员从酵母细胞中提取了30多种与DNA复制或染色体黏合有关的蛋白质,并将其置于试管中进行分析。这一过程类似于解体细胞并重新组装其中一些组件。

尽管黏连蛋白由四种蛋白质组成,但仅仅将其放入试管中并不能形成正常的结构。为了模拟黏连蛋白在细胞内的状态,研究人员反复调整了温度和溶液浓度等环境条件,直到能够重现在细胞内的状态。

实验结果表明,黏连蛋白首先会附着在复制前的DNA上,当与执行复制的酶发生碰撞后,它会将DNA捕获到内部并阻止其脱落。随后,经过进一步复制,黏连蛋白环中的DNA变成两条,并形成黏合状态。

这项发现揭示了黏合现象的核心机制,然而,据说有时即使不依靠这种机制也会出现黏合,今后研究人员将对此展开研究。他们认为,这样的研究未来可能揭示细胞分裂异常与癌症、不孕症等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提供治疗的可能性。

村山副教授表示,“也许一些疾病的患者很遗憾无法获得根本性的治愈。但即便如此,这项研究仍具有让人们更容易制定生活计划的优势。”

日文:尾崎达也、《日经产业新闻》、2024/2/16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