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常常感觉困倦乏力、没有食欲?你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隐性脱水”状态!如何判断、缓解及预防“隐性脱水”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全科医生、藤和会Ando内科医院院长安藤大树的讲解。
什么是隐性脱水?
脱水症是由人体内缺水引发的各种症状,初期往往难以察觉。“隐性脱水”,则是指已经发生脱水症,但症状未被发觉、没有采取有效改善措施时的状态。
水分、盐分等无机物约占人体体重的60%。据测算,人每天随呼吸、尿液、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约为2.5升。另一方面,通过吃饭获取及人体内产生的水分约为1.3升,因此人还需要通过喝水补充其余的1.2升水分。如果排汗量增加,或是通过饮食等的水分摄取量减少,那就可能逐渐向“隐性脱水”发展。此时再受到高温高湿等环境因素影响,就会导致中暑。特别是湿度高的时节,人体排汗较少,脱水症常常容易发展为中暑的初期症状。
隐性脱水的早期症状
隐性脱水最为典型的早期症状包括头晕,站起时目眩,短瞬间的昏厥,这被称作“热昏厥”,往往是由于在烈日下或高温室内长时间劳动、剧烈运动等使得体内热量聚集,流向大脑的血液减少,大脑温度上升造成的。
此外,即使补充水分后口腔和嘴唇的干燥也得不到缓解、或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等,这些也都是脱水症的症状。
其他比较容易分辨的信号包括:想上厕所的间隔时间变长,小便颜色变浓,身体突然不出汗了,等等。若在这些症状的基础上,还伴有头痛、恶心等身体循环不畅的现象出现,则说明身体状态进一步恶化。
不过,由于症状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有时自己难以察觉。这里为大家介绍5种自检方法。
1.舌头。通常情况下舌头呈红色并带有光泽,但发生脱水时,舌头泛白,并有明显的褶皱。
2.皮肤弹性。轻轻握拳,向上提拉手背皮肤。通常情况下一经放开后,皮肤即可马上复原;如果提拉形成的三角状维持3秒左右时间,则可能处于脱水状态。
3.指甲。指甲多呈粉色,用力按压后放开,3秒内能够恢复正常颜色,则属于正常;但如果指甲长时间泛白,则可能处于脱水状态。
4.手掌。手掌位于人体上肢末端,循环不畅时往往会导致发冷。如果脸上发热,手心却很冷,那就表明很可能处于脱水状态。
5.腋下。通常腋下多少是有些湿润的。如果呈干燥状态,那就可以判断是脱水的迹象。如果家中有一次性手套,可以戴上后将手夹在腋下,若你可以十分顺滑没有阻力地把手拉出,则有可能处于脱水状态。
如果在发生了脱水症再进行上述观察,往往难以判别;因此,建议大家平日里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指甲、腋下等的正常状态,以掌握比较的基准。
夏乏是隐性脱水的信号吗?
到了夏天,许多人会出现夏乏症状,容易疲倦,食欲不振,其背后常常是隐性脱水在“作祟”。
流汗或食欲不振会导致体液减少,消化道血流量降低,由此引起消化吸收不良,无法摄取营养,身体感到疲倦。而这又会进一步造成食欲减退,营养跟不上,无法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水分和矿物质,使得脱水情况进一步加剧,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今年夏天比往年更加炎热,加之疫情,不少人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出汗的机会也减少了。梅雨过后,气温飙升,身体尚未调整好通过出汗调节体温的机能,高温便已到来。
而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导致了储存大量水分的肌肉量的减少,更是增加了脱水的风险。此外,由于佩戴口罩,嘴唇总是湿润的,让人不容易感觉到喉咙干燥,口渴感变得迟钝,因此很多人的水分摄入量大大少于以往。
而且,戴上口罩后不易散热,使人呼吸困难,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体力消耗。
在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隐性脱水?
炎炎夏日在户外运动时很容易造成隐性脱水。不过,大家可能想不到,在公寓里也有风险。现今的公寓密闭性较好,通风较差,造成汗液难蒸发,体温降不下去,增加了中暑的风险。而且,身处公寓中,人们对中暑、脱水等危险的警觉意识也比较低,容易忽视去补充足够的水分。
此外,白天吸收了大量热量的混凝土会在夜间释放热量,造成室温上升。老年人往往为避免起夜不敢在睡前喝水,夜里出汗量一增加,就有可能引发脱水症状。
隐性脱水的缓解和预防方法
要缓解隐性脱水,重要的是选对饮料。补充盐分非常重要。推荐大家可以选择麦茶。麦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包括对改善脱水症状必不可少的盐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摄取必需的成分。
而且,麦茶不含咖啡因,不用担心因咖啡因过剩导致的心悸、眩晕、恶心等症状,因此大人孩子都可以放心饮用。此外,运动饮料中也富含矿物质,有助于缓解脱水症状。
预防隐性脱水,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补充水分。建议大家根据饮料和各类食材的不同用途,高效摄入必需成分。此外,保持规律生活同样重要。由于不吃早饭、在缺乏睡眠的情况下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中暑的例子很多。建议大家早上在固定时间起床,吃好一日三餐,通过运动增加肌肉,提高身体储存水分的能力。
也就是说,保持睡眠、吃饭、运动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不仅如此,脱水造成无法出汗、身体温度上升时,需要体温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这一机制由自主神经控制,而要避免自主神经紊乱,有规律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
[© Fuji News Networ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经 日本网 授权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nippon.com所有,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均请事先联系日本网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