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非人灵长类动物子宫移植后全球首次成功产子,为子宫性不孕患者带来希望

2020年11月26日 生物医药

本文根据庆应义塾大学成果发布资料翻译整理而成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妇产科学(妇科)教室的木须伊织特任助教、阪埜浩司副教授和青木大辅教授,与该校医学部外科学(普通外科/消化外科)教室的尾原秀明副教授、东海大学医学部医学科基础医学系分子生命科学的椎名隆教授、滋贺医科大学病理学讲座疾病控制病态学部门的伊藤靖教授、滋贺医科大学动物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土屋英明博士,以及Ina Research公司的代表董事社长中川贤司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食蟹猕猴进行了子宫移植,并全球首次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成功实现子宫移植后产子。

子宫性不孕症是由于天生没有子宫,或者因子宫本身发生某些异常而将其摘除所导致的不孕症,据推算,日本国内20~30多岁的女性中大约有6万多名子宫性不孕患者。这些女性无法亲自怀孕产子,很难拥有自己的孩子。不过,近年来移植技术、微血管吻合技术和组织保存技术不断提高,免疫排斥机制逐渐明确,免疫抑制剂也已经开发出来,因此“子宫移植”这项新的医疗技术被认为是帮助子宫性不孕女性实现生育的解决对策之一。子宫移植的目的是,让接受子宫移植的受术者利用捐赠者提供的子宫怀孕生产,从而拥有自己的孩子。

全球的研究人员从2000年前后开始利用小鼠和大鼠等小动物进行子宫移植研究。以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为中心的研究团队为了将来在人类身上开展临床应用,于2009年启动了临床前研究,即利用在解剖生理学上与人类相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猕猴进行子宫移植研究。此前报告过大鼠和绵羊进行子宫移植后产子的例子,但一直没有非人灵长类动物怀孕产子的报告。研究中使用的食蟹猕猴体重约为3kg,体型非常小,而且无法充分进行检查和用药,术后管理比较困难,因此利用食蟹猕猴培育子宫移植模型一直被认为很困难。

研究团队着眼于与排异反应有关的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有计划地培育了拥有特定类型MHC(通过筛选约5,000只食蟹猕猴获得)的食蟹猕猴(MHC控制型食蟹猕猴)。然后计划利用MHC控制型食蟹猕猴进行子宫移植,让其生育小猴。

title

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的研究团队以前针对子宫移植实施的意识问卷调查(以3,712人为对象)显示,母女之间(母亲移植给女儿)的子宫移植最容易被社会接受。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利用MHC控制型食蟹猕猴培育同样设想进行母女间移植的子宫移植模型会成为有用的临床前研究,所以试着培育了该模型。与人类相比,食蟹猕猴的体型非常小,因此需要精细的手术技术,不过,妇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通过长期的合作,成功确立了子宫移植手术技术。

子宫移植后为抑制排异反应,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进行了密切的观察和管理。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排异反应,但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因此研究团队决定将受精胚胎移植到子宫内,让食蟹猕猴受孕。实施子宫移植手术约1年后,猕猴成功怀孕,虽然出现两次流产,但之后的孕期胎儿发育良好,足月后按计划实施剖腹产,生下了健康的小猴。由此,非人灵长类动物实施子宫移植后全球首次成功实现产子。

title

食蟹猕猴进行子宫移植后成功产子证明子宫移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另外,成功培育移植模型可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成果,有助于明确子宫移植的相关医学课题。研究团队计划根据此前10多年积累的基础实验经验,在国内实现子宫移植的临床应用。子宫移植这种生殖器官移植技术扩大了之前无法生育的子宫性不孕女性拥有孩子的选择范围,为子宫性不孕女性带来了福音。

本研究于2013年作为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的“研究成果展开事业 研究成果最佳展开支援项目(A-STEP)”启动,之后于2015年被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接管,在“医疗领域研究成果展开事业 研究成果最佳展开支援项目(A-STEP)”的支援下推进研究,一直实施到2017年。

论文信息
题目:First successful delivery after uterus transplantation in MHC-defined cynomolgus macaques
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doi:10.3390/jcm9113694

日语发布原文
编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