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检查粪便可早期确诊大肠癌,日本发现大肠癌特征性细菌和代谢物

2019年06月14日 生物医药
日本语

日本大阪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以多发性息肉(腺瘤)患者和大肠癌患者为对象,收集其冷冻粪便,进行了宏基因组学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分析,在多发性息肉(腺瘤)患者和极早期大肠癌(粘膜内癌)患者的粪便中发现了特征性细菌和代谢物。相关研究成果已于6月7日在美国科学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公开。

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腺瘤)和粘膜内癌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多阶段癌变)(图1)。以前虽然在晚期大肠癌中发现过几种相关细菌,但一直不清楚发展成晚期之前的阶段、即大肠息肉(腺瘤)和粘膜内癌阶段的相关细菌及代谢物。

检查粪便可早期确诊大肠癌,日本发现大肠癌特征性细菌和代谢物

图1:癌症的多阶段癌变与肠道环境的变化

随着病情由息肉(腺瘤)向粘膜内癌、相对早期的癌症(Stage I/II)及晚期癌症(Stage III/IV)发展,繁殖的细菌和代谢物(Bile acids:胆汁酸,Amino acids:氨基酸,Isovalerate:异戊酸等)会动态变化。本次研究新确定了大肠癌初期(腺瘤、粘膜内癌)的相关细菌和代谢物。

研究小组以接受大肠内窥镜检查(大肠镜)的616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围绕其饮食等生活习惯实施了问卷调查,并收集了冷冻粪便和大肠镜检查结果等临床信息。针对冷冻粪便实施了宏基因组学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调查了不同癌症阶段的肠道环境特征。

调查发现,在不同的癌症阶段,粪便中增加和减少的肠道细菌大不相同(图1)。尤其是在大肠癌的多阶段癌变过程中,与大肠癌有关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从粘膜内癌阶段开始增加,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增多的细菌。主要为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stomatis)等,已经有报告显示这些细菌在晚期大肠癌中增多。

第二种是仅在多发性息肉(腺瘤)和粘膜内癌阶段增多的细菌——极小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parvulum)和龋齿放线菌(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图2),研究表明,这些细菌在大肠癌的发病初期就与疾病有关。

检查粪便可早期确诊大肠癌,日本发现大肠癌特征性细菌和代谢物

图2:在癌变早期(腺瘤和粘膜内癌)增加,随着癌症的进展而减少的细菌(代表示例)

与健康人相比时的显著差异 +:P<0.05,++:P<0.01,+++:P<0.005(纵轴表示粪便中的细菌相对量)

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细菌群会在粘膜内癌阶段减少。另外,作为丁酸产生菌的多毛毛螺菌(Lachnospira multipara)和挑剔真杆菌(Eubacterium eligens)从粘膜内癌阶段到晚期大肠癌阶段一直持续减少。

此外,研究小组还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患有多发性息肉(腺瘤)的患者,肠道内大量存在名为脱氧胆酸的胆汁酸。患有粘膜内癌的患者与健康人相比,粪便中的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甘氨酸等氨基酸增加。而晚期大肠癌患者的支链脂肪酸——异戊酸增加(图3)。

检查粪便可早期确诊大肠癌,日本发现大肠癌特征性细菌和代谢物

图3:大肠癌的多阶段病变与代谢物(代表示例)

粘膜内癌(S0)阶段的特点是,氨基酸中的分枝锁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3种)及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明显增加。胆汁酸中的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在多发性息肉(MP)阶段增加,初级胆汁酸——甘氨胆酸和牛磺胆酸在粘膜内癌(S0)阶段增加。而支链脂肪酸——异戊酸在晚期大肠癌阶段增加。(纵轴表示粪便中的代谢物质量nmol/g)<简称>H:健康者,MP:多发性息肉(腺瘤),S0:粘膜内癌,SI/II:Stage I和Stage II,SIII/IV:Stage III和Stage IV

日文全文

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