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现任行长黑田东彦于2013年4月上任,距其提出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和“物价上涨(通胀)2%”的目标已经过去6年。当初,黑田行长信心十足地表示2年即可实现目标,但之后通胀率始终维持在1%左右,今后也无望实现目标。
黑田行长的政策依据的是“通胀派”的主张,即通过大胆的货币政策提高物价,从而摆脱通缩。因此推进了通过在未来2年内将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增至2倍来达成通胀率目标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日本银行购买了民间金融机构保有的国债,2014年向市场注入80万亿日元的资金。但目标未能达成,通胀目标之后也一直被迫向后拖延。
认为难以实现目标的日本银行于2016年1月决定将短期利率下调至负0.1%,推行质化宽松政策,并从2月开始实施。与存款能得到利息的传统经济原则相反,负利率政策将对金融机构存到日本银行的部分活期存款收取手续费。实施这项政策是出于一种危机感,当时原油价格下跌,莫说实现通胀目标,市场甚至可能重新陷入通缩。之后,日本银行9月份又决定将长期利率也下调至“0%左右”。目的是缓解对经济前景的不安,此举可能在避免经济形势和物价进一步低迷方面起到了作用。但未能促进经济形势好转和物价上涨。
黑田行长最初承诺“能在2015年度达成目标”,但之后不断推迟,从“2016年度上半年前后”到“2016年度下半年前后”、“2017年度上半年前后”、“2017年度内”、“2018年度前后”,又变成了现在的“2019年度前后”。
在最近的采访中,黑田行长强调,无论怎样都不会取消“2%的通胀目标”,会一直努力实现。他说:“很遗憾,目前的通胀率约为1%,2%的目标还未实现,今后将继续推行目前的货币宽松政策,竭力实现2%的目标。现在这个阶段不适合改变政策框架”。
黑田行长虽然未能履行“承诺”,但2018年4月获准连任行长一职,任期延长5年至2023年春,合计将达到10年,预计今后会继续引导日本的货币政策。
下面来看一下最近十几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日本全国,生鲜食品除外)。从2005年起到2013年,有5年的数字与上年相比出现负增长,即使是增长率最高的2008年,也仅增长了1.5%。将2015年的指数设定为100的话,2005年为97.6、2013年为96.9,可以看出在这8年里指数反而有所下降。安倍第二次上台后,在黑田出任日本银行行长第二年的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6%。可以看出,“安倍经济学”及作为其支柱之一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仅在这一年短暂取得了效果。
消费价格指数走势
年 |
综合 |
其他(生鲜食品除外) |
||
指数 |
前年比(%) |
指数 |
前年比(%) |
|
2005 |
96.9 |
-0.3 |
97.6 |
-0.1 |
2006 |
97.2 |
0.3 |
97.7 |
0.1 |
2007 |
97.2 |
0 |
97.7 |
0 |
2008 |
98.6 |
1.4 |
99.1 |
1.5 |
2009 |
97.2 |
-1.4 |
97.9 |
-1.3 |
2010 |
96.5 |
-0.7 |
96.9 |
-1 |
2011 |
96.3 |
-0.3 |
96.6 |
-0.3 |
2012 |
96.2 |
0 |
96.6 |
-0.1 |
2013 |
96.6 |
0.4 |
96.9 |
0.4 |
2014 |
99.2 |
2.7 |
99.5 |
2.6 |
2015 |
100 |
0.8 |
100 |
0.5 |
2016 |
99.9 |
-0.1 |
99.7 |
-0.3 |
2017 |
100.4 |
0.5 |
100.2 |
0.5 |
2018 |
101.3 |
1 |
101 |
0.9 |
(指数设定2015年=100、由总务省的消费物价指数整理完成)
到2015年以后,价格指数再次恢复持平趋势。因为受到了消费税从2014年春季开始由5%提高至8%,以及同年夏季开始的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
那么,经济增长率方面情况如何呢?日本经济虽然处于“超低空飞行”状态,但被认为迎来了战后最长(超过6年)的经济增长周期。不过,很多经济学家和专家认为,日本经济和物价“最多只能维持1%左右的增长率,即使继续推行超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也无法达成目标”。
日本经济近30年来经历了巨大的波动。随着19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地价和股价暴跌,资产价格急剧下降。不良债权大量产生,20世纪末引发了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等接连破产的金融危机。
进入21世纪后,在通缩和巨额不良债权的双重影响下,依然持续着“螺旋式通缩”。当时,日本银行为摆脱通缩,提出了“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但由于对策采取得不够及时,以及因误判经济动向一度解除了“零利率政策”等原因,未能取得充分的效果。结果,之后也一直保持通缩状态,工资依然与上年持平或减少,消费持续低迷,商品和服务价格不断下跌。此外,2008年发生的雷曼危机让低迷的经济进一步遭到重创。
东京某超市(照片/客观日本)
虽然目前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依然未宣布已经“摆脱通缩”,但至少最近5年多,经济形势和物价都保持着稳中向好的态势,而不再是物价持续下跌的“通缩”状态。原油等能源价格没有像当初担心的那样上涨,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发挥了作用。这对日本经济来说绝不是坏事。
从2004年前后开始,日本被认为进入了“人口减少社会”,老龄化也在迅速发展。劳动力人口(年龄在15岁至65岁之间的劳动适龄人口)持续减少,估计几乎没有日本人会认为今后经济能继续增长。
对未来感到不安的话,当然就很少有人或者企业会让自己的消费高于收入。估计个人会努力存钱,而企业较之于贷款进行设备投资,也会尽量增加内部储备。据说年轻人之间的节约意向也越来越强烈。不了解1990年代以前的高增长时代的年轻人逐渐增加,在非正规员工达到总劳动人口40%(1990年前后为20%)的现状下,工资无望逐年稳定增长,消费不会扩大。在住户调查中,2017年工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与2001年相比由46.7353万日元降至43.8543万日元,减少了2.881万日元。
日本各大银行储蓄卡(照片/客观日本)
另一方面,应该可以确定,这种长期持续的异次元货币宽松政策产生了很多副作用。无限接近零的低利率和养老金管理状况的恶化,让那些靠养老金和存款生活的老年人等的实际收入减少,被迫过着艰难的生活。金融机构也难以赚取利润,经营状况持续低迷。
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也在持续增长,预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到2019年度末将达到史上最高的1122万亿日元,可以说是发达国家中突出的“债务大国”。政府背负如此高额的债务,国债价格依然没有下跌(利率上升)的理由包括:因国民的储蓄意向强烈,住户部门的剩余资金被通过金融机构购买了国债;因日本银行的超低利率政策等,存款利率等被降得非常低。
日本政界和财界最近开始对过于坚持“超低利率政策”及“2%通胀目标”表示担心。全国银行协会会长藤原弘治(瑞穗银行行长)在2月份举行的记者发布会上劝告称:“日本银行不应该过于坚持2%这个绝对值”。政府内部也开始出现同样的意见。
文/表格 泷川进
翻译・编辑修改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