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企撤离中国?其实有两种供应链型态

2020年10月28日 产业动态

新冠大流行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动摇全球的经济支柱。本文将聚焦疫情对日本企业的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尝试对今后的情况做一番预测。

首先要介绍的是,作为因疫情而陷入混乱的在华日本企业而制定的扶持政策,日本政府在今年3月份的补充预算中计入了2453亿日元(约156亿元)的补助金,用以帮助这些企业从中国撤回日本或者迁往第三国。这笔预算属于“专门用于供应链重组的政策性资金”,在中日两国都备受关注。第一期的补助金申请时间截至6月底,只有87家企业申请,但在截至7月底的第二期申请中,申请企业达到1670家,申请总额单纯计算达到18000亿日元(约1145亿元)。日本政府虽然难以满足全部申请,但也计划增加预算额。最先开始搬迁的是生产口罩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等,不过目前已经扩大到多个行业。

其次受到关注的是,《日本经济新闻》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针对会员企业3000多名管理层人士于7月14~16日实施的“关于中国业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支持上述补助金政策的人达到59.3%(“不好说”占20.5%,“不支持”占11.3%,“不清楚”占8.9%)。关于美国的对华政策,回答支持的人占48.1%(”不支持“占36.9%,”不清楚“占15.0%),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对在中国开展业务已经出现警戒感。

引发警戒的原因除了开篇介绍的日本鼓励撤回企业的新政策外,应该还与日本政府的更迭,使得中日关系前景难以预测有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华日本企业的产业供应链正出现两种形态。

第一种是传统的全球型供应链,产品通过跨越中国、日本和第三国的渠道在中国生产,面向全球出口。但近年来,“地产地消”型的第二种供应链脱颖而出,即在中国采购中间商品和零部件进行生产,并面向中国国内的市场销售。

前者由于中国国内的生产成本升高,已经开始探索向第三国转移(即“中国+1”战略),受中美之间的摩擦升级和此次的疫情影响,这种趋势进一步加速,日本政府的补助金政策被认为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趋势。而后者并未感受到转移的必要性,正努力使企业在中国国内的体制更加合理化。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每年实施的海外日本企业实态调查也发现了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该调查像往年一年于2019年秋季实施,反映了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但没有反映出针对新冠疫情的应对措施。即便如此,依然可以看出供应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该调查向考虑重组供应链的日本企业询问了具体的内容。在华日本企业中,①考虑转移生产基地的企业为159家,②考虑改变采购地的企业为170家,③考虑改变销售地的企业为83家。搬迁目的地主要是越南(①为39家,②为38家,③为9家)和泰国(①为23家,②为14家,③为7家)等东盟国家,打算回归日本的只有①11家、②10家和③3家。可以说,这些数据能为预测供应链的重组方向提供参考。

以上按照供应链的类型分析了日本企业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采取的措施,不过企业一线的应对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本文提到的“地产地消”和“(采购地及销售地的)分散化”外,大多数企业还在努力“调整销售战略”。在这些企业的努力下,日企乃至全球的供应链今后都会继续变化,调整供应链的企业也会不断增加。

title

住友商事在越南建设的工业园区(河内郊外)

日文:大西康雄(JST中国研究与樱花科技中心 特任研究员)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