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东瀛育儿记】和嘀嘀一起在疼痛中成长

2021年12月23日 中小学教育

嘀嘀住院手术已经一个半月了。疫情下日本的医院禁止探视,但每天通过护士站给嘀嘀送一份妈妈刚做好的家常料理还是可以的。护士们会亲切地接过东西替我送到嘀嘀床前,再把前一天换洗的衣物交给我,但却绝不会让我接近病房半步。离开医院后,我会在附近找一个能看到病房窗户的位子,点一杯咖啡开始写作或编辑。一个半月以来这已经成了我生活的新常态。

title

上一期《嘀嘀的切骨手术》发文以来,很多读者纷纷留言和发信给我,对嘀嘀和我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和安慰。让我了解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当周围人知道你无助的时候,世间原来可以如此温暖。不仅如此,我还知道了原来生活中,大家都怀揣着不同的困难和辛苦在踯躅前行。

一位日本友人,数年来全家人一直因儿子得了叫做“再生不良性贫血”的疑难病症而在抗争。他们的辛苦自不必说,非常人可以想象。好在一年前经历了一次治疗失败以后,终于在第二次成功地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战胜了长期的疾病折磨。这位朋友看到嘀嘀作切骨手术,特意私信鼓励我不要难过和焦虑,特意为我介绍了他儿子病友的情况——这位病友也因与嘀嘀同样的疾病而被迫放弃了专业少年足球队,时间也和嘀嘀一样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

在这位朋友介绍下,我从社交媒体上看到了日本友人一家的奋斗历程,一边看一边热泪横流。这个几乎成为专业足球队员的男孩子,在得知自己几乎绝望的病情以后没有被打倒,而是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寻找能够为自己配对儿的骨髓移植者。他的不气馁和强烈的求生欲望感动了周围的人,大家发动人脉,利用业余时间在车站、在校园、面向社会为他寻求可以配对的骨髓,并最终成功地进行了移植。我看到他的事迹时,他刚刚决定放弃进入那家还为他保留了位置的专业少年足球队,表示出院以后,他要参加医学院考试。他的梦想曾经是一名活跃在世界的足坛明星,但现在,经过与病痛斗争,他的梦想变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恢复得很好,正准备明冬参加医学专科考试。

看到他们,我了解到原来这世间在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和地点,很多人都在面对疾病和痛苦,都在顽强地抗争。那之前,我太过担心嘀嘀的承受能力,也太过担心治疗后的不确定性。但是看了日本友人和孩子们的奋斗经历,我意识到,其实上天已经很眷顾我们了。至少嘀嘀有生命危险的概率并不大,这和那些要在死亡线上与生命危险做斗争的疾病相比,我们其实并算不上真正的危机。我感谢这位日本朋友在我困惑无助的时候为我宽怀,为我指点了迷津;也感谢他坚强的儿子和他儿子的病友,他们的不屈和奋斗,为我增加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发文后一位文友姐姐也多次来信关怀和鼓励我。她是一位外科医生,她的关怀不仅给了我莫大安慰,也给了我实质性的帮助。在我过度担心时,她的一句专业性说明,让我宽心很多。但后来当我终于知道这位姐姐自己刚刚做完化疗不久的时候,她来自上海的关心和鼓励让远在横滨的我热泪横流。也有一位福冈的华侨姐姐特意打来电话,我才知道原来她的女儿小时候曾经也得过与嘀嘀类似的病症并做了手术,而且她的女儿现在也有疾病缠身。但即使如此,她们并没有被生活压倒,而是把握当下珍惜着过好每一天。还有一位东京的作家姐姐打来电话安慰我,我才知道她的儿子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数次手术才获得健康,而她当下的生活却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她相濡以沫的爱人,经受了多次病痛治疗后现在又要面临再一次的严峻手术。

原来,大家生活得都如此不易,原来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好心的姐姐们特意从远方打来电话,都给了我同一个强烈信息,那就是要坚强地面对生活!

这些姐姐们,在平时的生活状态中我完全看不出她们的辛苦。她们状态优雅,温柔有力。她们像一株株顽强的劲草静静地挺立在生活的强风中,虽有时也会弯腰,却从来没有被折断过,甚至,她们仍在季节中美丽盛开。过去我只看到了她们的美丽,此刻终于了解到了她们的艰辛。她们从不屑于让别人同情,但她们愿意在我需要鼓励的时候,与我分享生活的艰辛,以给我力量。

我意识到,无论是那位日本友人,还是他介绍的病友和家人,还有前面说的几位姐姐,他们都是战胜了苦难的人生达人。看到他们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困难,我深深感到自己历练不足,也切实感受到了这次变故给我带来的诸多人生思考,心中不尽感激万分。

至于嘀嘀,很多读者朋友也同我一起心疼和关心他。借此文,也想向大家报一个平安。麻醉消除后大约一个多星期,嘀嘀一个人强忍着疼痛和高烧在医院里顽强度过。疼得无法忍受的那些白天和黑夜,他请医生为他换了各种程度的止痛针和止痛药。好在一周后,这次切骨手术最苦难的日子就算熬过去了。现在的嘀嘀已没有了疼痛,每天在医生安排下坚持康复训练,如果没有意外,预计将在明年年初可以出院。

而且,术后拍片时主治医生所担心的固定钉的位置问题,经过鉴定,也终于得出了没有必要重做手术的结论。甚至在抽血过程中曾出现的携带乙肝病毒的嫌疑,也最终获得清白,只是假阳性。因此,关心嘀嘀的叔叔阿姨可以为嘀嘀放心了。这里也替嘀嘀感谢大家。

title

嘀嘀目前在医院的生活,主要是上午进行康复训练,下午写作业,剩余时间奉献给在家中不能痛快享受的漫画和游戏世界。为了让嘀嘀不要太过沉迷以至中毒,我也曾买了几本文字图书送到医院去,但嘀嘀竟让护士退了回来。这个家伙,医院已经成了他的天然屏障,没有人能够打扰到他的自由。

title

嘀嘀住院期间最开心的事,是收到了来自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精心制作的一本题为“来自六年一班的爱的信笺”的信册。信册里,老师和同学每人都给嘀嘀写了一封信,有的同学向嘀嘀汇报了运动会情况和自己在跳集体舞时的败笔,有的同学告诉嘀嘀班里换座位了,嘀嘀的位子基本不变,还有的同学告诉嘀嘀大家正在赶制毕业文集,希望嘀嘀能够在毕业前出院赶上毕业典礼,也有的同学担心嘀嘀寂寞特意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漫画,更多同学表示看到嘀嘀挺过了手术为他高兴,为他早日康复而祈祷。孩子们的信充满了个性也充满了同学情意,这给住院期间孤独的嘀嘀带来了无限喜悦和慰籍。因为信册不封口,我和嘀嘀爸也得以一睹内容,我们被每封信里孩子们的童心、风趣和友爱深深打动,有时也被惹得开怀大笑。而其中最让我们忍俊不禁的则是班主任东海林老师的信。

title

老师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嘀嘀同学,收到你的来信,非常感谢。同学们都很高兴。大家看了你的信,哄然大笑,纷纷说:他还是老样子!在你刚刚不来上学的日子里,我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那就是一个星期下来,我怎么一点儿都不觉得累?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感到,你不来上课,挺没意思的,好像缺了点什么。快点儿回来吧!要不是疫情,我很想快一点去看望你,好给你送去一大堆黄瓜和蘑菇什么的(注:这些都是嘀嘀讨厌吃的东西)。我们上保健课也学过了,偏食这种生活习惯是生病的主要原因。现在对你来说是个克服偏食的好机会,你得加油啊!偏食太多,长大了以后参加聚会时会很难堪的,女孩子也会瞧不上你的呢。好,那下次电话再聊。(上班时有时接不了电话,对不起啊)。”

title

东海林老师,是嘀嘀一年级的班主任。那时他刚大学毕业,嘀嘀所在班级是东海林老师有生以来第一次当班主任的班级,他在那个班级遇到了一个妈妈是中国人的淘气而滑稽的小胖子――嘀嘀。那时,东海林老师几乎每天都会因嘀嘀和小朋友吵架而给我打电话,我也除了道歉还是道歉。可是东海林老师却并没为此而对嘀嘀有偏见,他欣赏嘀嘀的真性情,每次家长面谈,不仅不会太多指责嘀嘀的缺点,反而总是表扬嘀嘀善良、为人热情、肯助人为乐、有趣、在同学们中有人缘什么的。日本的小学每年要换班主任,可是嘀嘀二年级换班了,还是碰上了东海林老师。这可把嘀嘀高兴坏了,因为他也很喜欢东海林老师。而今年,是东海林老师时隔三年第三次当上了嘀嘀的班主任,师生两人已俨然像旧友重逢。记得一年级时每个孩子给老师写信,嘀嘀还问“东海林老师你有女朋友吗”,去年东海林老师已经结婚了,嘀嘀听了比谁都为东海林老师高兴。他真心为东海林老师的幸福而开心。

东海林老师听说嘀嘀这次生病要手术,也比谁都着急。对于老师来说,这个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学年,而胖嘀嘀又在其中是一个令他难忘的角色,现在六年级就差几个月就要结束了,东海林老师几次在电话中向我表示,很为嘀嘀的缺席感到难过。我想,东海林老师在信的开篇所说的,嘀嘀不上课后,老师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却又开始惦念他,这应该是实情吧。老师的信温暖了嘀嘀,也温暖了我这个中国妈妈。

昨天晚间8点,东海林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过一会下班时会像以往那样,把嘀嘀缺课部分的教材放到我们的邮箱中。然后又说:“我刚和嘀嘀通了电话”。我很惊讶,老师加班到这么晚,还要应付嘀嘀的电话,真心觉得过意不去。我不由地问道:嘀嘀没说什么怪话让您为难吧。东海林老师大声在电话另一端笑道:“哈哈哈,他净说怪话的!”我被老师的幽默而打动,又对老师感到抱歉,只有哭笑不得地替儿子道歉。

8点半左右,留心听到东海林老师在往信箱中塞教材的声音,我赶紧跑到院中摘了几个今年刚结的桔子和柚子,打开门塞到老师手中。想到老师年轻的新婚妻子这么晚在家中等待他的归来,我心中感到深深的感激也有歉意。但老师年轻的脸上透过口罩绽放出善良而爽朗的笑容,说了一句谢谢,健步踏上了归途。

送走了老师,我打通了嘀嘀的微信,“东海林老师加班到这么晚,还给你打电话,为你送教材,你可不能辜负老师的一片心啊。明天我把教材送到医院,你要好好做作业啊。”嘀嘀一反近来的叛逆,老老实实地回答了一句:好。

我想,嘀嘀一定在这次疼痛中有了他的成长。从生病、住院到手术,于他是一个忍受疼痛变得坚强的过程,是一个接触他人的温暖而变得懂事的过程;而作为妈妈,这次疼痛的育儿经历,对我又何尝不是一次人生历练和成长过程呢?何尝不是一次受恩于他人、从而感悟人间真情和温暖的过程呢。这正应了那句日本俗话,叫做“育儿就是育己(子育ては親育て)”。我正在育儿的路上,和嘀嘀一起伴着疼痛成长。

搁笔于2021年12月18日凌晨
文:王景贤
编辑修改: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