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冈大学是日本一所中型国立大学,总部位于基本属于日本本州岛的中央位置,面朝太平洋的静冈县县厅所在地静冈市。该校设有包括文科和理科在内的六个学部以及跨学科的地域创造学环节,2023年还新增了全球共创科学部。除了位于静冈市的总部外,还在滨松市设有校区,工学部、信息学部以及相关研究生院的学生在滨松校区学习。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等总计超过1万人,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该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自由启发”和“创造未来”,前者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继承了成为新制大学合并前的自由精神,后者是指要大胆应对地方和全球的各种问题,追求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创造充满希望的和平。
静冈校区与富士山
下面就根据静冈大学主页等信息,聚焦一下该校的历史和现状。
静冈大学成立于1949年6月1日,由旧制的静冈高等学校、静冈第一师范学校、静冈第二师范学校、静冈青年师范学校和滨松工业专门学校这五所学校合并而成。最初设有教育学部、文理学部和工学部这三个学部。随后,在1951年,县立农科大学(位于磐田市)移交给国立管理,成为了静冈大学的农学部;1953年,设立了工业短期大学部(位于滨松市);1955年,设立了法经短期大学部。此时,静冈大学成为了一所拥有4个学部和2个短期大学部的综合性大学(2个短期大学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停办)。
前身校中历史最悠久的是静冈师范学校,它成立于明治时代早期的1875年(明治8年,)之后经历了一系列校名的变更,如县寻常师范学校、县师范学校等,于1943年分别更名为静冈第一师范学校,将位于滨松市的滨松师范学校更名为静冈第二师范学校。起源于1914年建校的静冈县滨松师范学校,也是在1943年更名为静冈第二师范学校。另外,1926年成立的县立农业补习学校教员培养所于1944年改为静冈青年师范学校(位于岛田市)。1949年新制静冈大学成立时,这三所学校共同合并成了该校的教育学部。
滨松校区
继承师范学校和旧静冈高校的传统
教育学部在成立初期分为静冈教场、三岛教场、滨松分校和岛田分校,但静冈教场于1951年撤销,后来三岛教场、岛田分校和滨松分校也相继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在1966年设立的教育专攻科,并于1970年整体迁至静冈市大谷的新校舍。目前,教育学部的学校教育教员培养课程中共开设了5个专业课程,分别是包括国语、社会、数学等各学科教育专修的学科教育学专业、发展教育学专业(教育实践学专修、教育心理学专修、幼儿教育专修)、初等学习开发学专业、养护教育专业、特别支援教育专业,致力于为各类学校培养教师。
文理学部的前身是1922年成立的旧制静冈高等学校。静冈高等学校建立在当时的静冈市北郊安东村捐赠给静冈市的约6.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继承了旧制静冈高等学校传统的文理学部设有人文科和理科。人文科下设哲学、历史学、国文学、英文学、德文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八个专业,理科甲类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5个专业。此外还开设了医学预科班(20名),理科乙类则是为准备进入工学部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医学预科班在1953年撤销,20名学生被并入理科专业课程。理科乙类则在1959年撤销。1955年,文理学部将人文科8个专业中的6个留在人文科,其余两个专业改
校园风景
人文社会科学部在成立之初设有人文学科(哲学、日本史学、外国史学、国文学、英文学、德文学、法文学7专业)和法经学科(法学、经济学2专业)这两个学科。后来进行了定员扩充、学科改组,以及新设和改组社会学科等措施,目前拥有社会学科(人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4专业)、语言文化学科(日本与亚洲语言文化、欧美语言文化、比较语言文化3专业)、法学科(公法、民事法、社会法、法政理论4专业)、经济学科(经济理论、财政金融、非核政策、经营信息4专业)四个学科。1995年还设立了法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夜校课程。
理学部是1965年文理学部改组时成立的。1975年开设了地球科学科,并于1976年开设了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理学研究科)。2006年进行了学科和研究生院的重组,学部设有数学科、物理学科、化学科、生物科学科、地球科学科5个学科。2016年还开设了创造理学(全球人才培养)课程。理学部的理念是,实现探究真谛这一人类共同的梦想,倾注热情科学探索,以在广泛的领域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应用为目标,推进教育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为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理学部
成为制造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静冈大学工学部的前身是成立于1922年的滨松高等工业学校。工学部的目标是,以制造业为基础,通过“培养具备基础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与地区共同进行面向全球的研究”、“为地方和产业社会做出贡献”,成为社会期待的学校。工学部的校舍位于滨松市,是静冈县西部的中心,该地区制造业兴盛,在“放手去做”的精神下,培育出了丰田、铃木、本田、日本乐器(现为雅马哈和雅马哈发动机)等企业的创始人。不仅是汽车产业,近年来,这里也成为光以及电子相关先进技术的聚集地。
静冈大学工学部在这一历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工学部由基础和先进的工学领域的5个学科构成,包括机械工学科、电气电子工学科、电子物质科学科、化学生物工学科和数理系统工学科。
1951年,县立农科大学移交给静冈大学,成为了该大学的农学部。该学部以“生命现象”为轴心,开展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地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教育和研究。其活动领域涵盖了植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食品营养化学、材料工程、生物化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经济学等从基础到应用的广泛领域。该学部设有生物资源科学科和应用生命科学科两个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农学部综合栋
信息学部成立于 1995 年,是日本国立大学中第一个开设信息学专业的学部。学部最初有两个学科,一个是由原工学部的信息类学科(智能信息工学科)发展而来的信息科学科,另一个是新开设的文科类的信息社会学科。该学部的目标是实现“文工融合”。2016年又开设了行为信息学科,形成了3学科体制。信息科学科的课程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数理科学,以及大脑与认知等最新技术。信息社会学科则通过让学生调查和分析信息媒体、社交媒体等社会信息与社会群体,学习信息社会的现状。行为信息学科主要是学习数据科学和信息管理等策略性构建新时代信息系统的技术。
“地域创造学环”是2016年成立的跨学部型组织。其目的是培养能够为“创造有魅力且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学生可以选修大学所有学部的课程,获得广泛的教育和高度的专业知识。课程以在静冈县各地进行的“实地考察”为中心。积极地走出校园,到地方(实地)学习是其最大的特点。从大一下学期到大三结束,学生可以从地域经营、地域共生、体育促进等五个专业课程中选修符合自己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获得高度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一个领域内持续学习,找到自己的课题,与当地的人们一起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学生还可以从全校开设的课程中选修对自己发现的课题进行分析和考察时必要的课程进行学习。大四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讨会,学生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项目来展现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成果。
静冈大学图书馆
应对全球及地区课题的方法
2023年4月新成立了全球共创科学部。当前社会面临着一些复杂而又深刻的全球性课题,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地区社会的重要课题——地方振兴等。这些问题相互影响,日益复杂化,变得难以解决。为了克服这些社会课题,实现可持续且安全的社会,学生只在单一学科领域不断增强专业性的传统大学教育可能存在局限性。该学部就是出于这种想法而诞生的。
新学部将培养学生学习跨越文理界限的广泛的基础知识,并将其与解决课题所需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可应用于社会的洞察力。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知识”,包括进入现场作为主体积极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与立场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坚持交流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沟通能力、将全球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能力等。该学部为此准备了独特的教育课程,包括海外研修、英语科目、数据科学和实地考察等,以便让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和观点来处理问题。
随着共创科学部的成立,地域创造学环从这个新学年开始停止招生。新学部是地域创造学环的发展及延续,在地区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全球问题。
在国际化和国际交流方面,静冈大学于2017年10月成立了全校性组织“国际合作推进机构”,负责讨论和推进国际化举措。其基本方针是:(1)推动地区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国际化;(2)培养全球人才,成为地区和海外的枢纽;(3)实施全球教育并进行环境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学生的首选大学;(4)在与国内外的大学组成的联盟以及与地区的合作体制下,协作推进国际教育与研究活动。
国际交流
静冈大学遵循这一方针,推进全校的国际化、留学生的支援与招生、日语教育、派遣留学生、留学准备教育,以及签署合作协议,构建海外网络等。该校已与28个国家的64所大学签署了大学间交流协议。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全校共有海外留学生约410名(截至2023年5月)。
学生人数方面,共有本科生8447名、硕士生1299名、博士生206名。教职员总数为1126名(其中行政人员336名)。(以上均为截至2023年5月的数据)
静冈大学与国立滨松医科大学于2019年签署了一份意向书,计划在2021年前将两所大学的法人合并,并在2022年设立两所新大学,一所由位于滨松市的静冈大学滨松校区(设有工学部和信息学部)和滨松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另一所由位于静冈市的静冈大学静冈校区(设有人文社会科学部等4个学部)构成。虽然该计划延期,但两所大学目前仍在继续协商中。
静冈大学现任校长日诘一幸,1986年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法学部,之后在同校攻读博士课程,并于1996年入职静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担任助教,后升任为教授,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部长等职务,于2021年成为静冈大学第16任校长。他的专业是行政学、地方自治论以及非营利组织论等。
日文:泷川 进
照片:静冈大学主页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