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时代三十年间,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但近年,无论在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还是在新兴学科研究创新方面,不仅相较于传统西方学术强国竞争力下降,而且面对后起之秀的中国也凸显颓势。令和元年7月,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长山中伸弥教授,在接受《朝日新闻》记者采访时,对日本科研现行体制做了针针见血的辛辣点评,并在青年学者培养方面推心置腹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劝诫。
山中伸弥教授,1962年生,由于在iPS细胞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作为日本科学技术研究的执牛耳者,新年号“令和”选定时,政府曾于4月1日在首相官邸专门召开了由山中教授等9名专家组成的“年号恳谈会”听取意见,最终在内阁会议上敲定改元政令。
山中教授表示,新元号“既传承了传统,又开创了新时代”。“和”曾在包括“昭和”在内的多个场和多次出现,但与“令”组合成一个整体却是第一次为世人广知。山中教授进而指出,科学研究亦是如此。任何一项新的研究都是站在前人成果发现和知识沉淀的“传统”之上的。但保持敬重之心的同时,还要有时时敢于质疑和挑战现有常识、公理、权威等的勇气,持续尝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平成时代开启稍前,以美国为中心的基因工程一度被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大科学研究方向。平成伊始,基因组测序和解析技术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高速发展,后来居上。还有,在昭和末年,所有人都以为癌症会在十年最多二十年内被完全征服而消失,但时至今日却仍然是日本国民的头号杀手。所以,山中教授认为科学的发展进程很难进行预测。
当谈到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山中教授说以前在昭和时代,医学研究成果大部分是有工匠技术或者创意想法的研究室贡献的。但现在技术进步了,资本运作规模化了,研究方式也变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各种生物领域风险投资企业如雨后春笋次第而生,专门在生物及医疗健康领域寻找投资标的。由此以新药研发和制药技术为主的研究开发,以过去几倍几十倍的速度加速推进。不再是花费大量时间一个基因一个基因的去探索,而是一次性全基因组解析的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本,像推土机一样摧枯拉朽一气呵成,快速形成研究成果。
平成初期,那些有名的领先实验室大多是凭一己之力发展起来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希望自己全部理解整个领域靠单打独斗一直保持领先已经不可能。所谓的团队合作,就是将各个怀一技之长的个人或实验室虚拟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巨大的网状组织,尽快的推动研究向前发展。而日本的痛点就在于大学的研究学者们不擅长联合研究的团队合作方式。一个大学,一个实验室,一个教授,就代表一个研究领域。一国一城之主的固有观念,限制了各研究学者间横向联合研究的可能性。
山中教授年轻留美时,当时的美国指导教授曾经对他说过,“通过你不懈努力的研究,固然可以减少因为心肌梗塞死亡的人数。这对病患个人来说当然是好事情,但对社会整体来说呢?”。当时山中教授认为这些问题应该留给政治家们去考虑,所以25年来一直心无旁骛地埋头于科研当中。科学研究上致力于尽可能地缩短人类预期寿命(平均寿命)与健康寿命之间的时间差,并不会去做单纯的为了延长寿命的研究。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25年来人类预期寿命确实得到了延长。目前日本教授是65岁退休,过几年可能会推迟到70岁。山中教授认为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换个角度看这样做可能是抢占了年轻研究学者的饭碗。
山中教授觉得,至今为止日本人心中的人生都只有一个周期:接受多年教育后进入某个公司或者机构,安安稳稳终身雇佣,退休后再活20年左右就大概结束了。如果只是单纯地延长退休年龄,会给年轻人带来就业负担。持续做同样的事情与年轻人竞争,负面影响可能更大。比起创意和想法,日本社会更重视人脉关系,所以年长者也更容易比年轻人获得研究经费等。年长者应该考虑第二个周期的人生,不是去和年轻人竞争,而是作为导师(顾问)去支持他们,即使不是同行业也可以,毕竟人生经验是活的。
日本整体研究能力下行恶化趋势明显,也引起了山中教授的注意。山中教授认为对科学研究来说,创意和想象力极为关键。这些能力恰是青年研究者的强项,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弱。尤其是基础研究中想要建立突破性的概念和理论,有必要让优秀的青年学者尽早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支配研究资源。但是即使独立后假如得不到相应的支持,仍然会被研究以外的事情忙的晕头转向,最后会在一堆与学术无关的琐事中逐渐消磨掉自己的才能。而经验和管理才能等则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慢慢积累,所以山中教授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年轻人主攻研究年长者辅助管理的组织体制。
和日本绝大多数高校及研究机构一样,iPS细胞研究所同样也是九成以上的员工属于定期合同工。山中教授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研究项目财政支持也多是有时间期限的无奈之举。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最终造福患者往往需要漫长的研究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所以有必要寻求能支持长期科学研究的资金来源,来确保长期雇佣形式的实现、年轻研究学者的培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维持等。
对于青年学者的选拔和培养,山中教授也有着独到朴实的见解。是否是具备极大潜力的研究者,很难通过短短的几页申请书去判断。通过已有的成绩,也很难预计一个人将来的新创意。一个真正坚持的研究者,即使过去五年间没出什么成果,也值得继续支持。研究也是有章可循的。不管是失败还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能坚持记录并不断思考找寻原因,不断重复间早晚必会得到惊人的发现。但这一类的研究习惯和背后的努力,是无法通过书类材料去判断的,必须由组织通过日常观察做出客观评价,否则很难发掘到这类可能被埋没的人材。
山中教授举例说到研究生时代,有人在知名杂志上发了文章,必然在履历书上留下浓彩的一笔,但这说不准是那个实验室积累多年正好要出结果的运气。相反的,那些甚至连核心期刊都没发一篇,但有自己清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想法、做过实验并有一定结果的学生,一旦有上升的机会将来更有可能开辟一片天地。
山中教授也对比了日美之间对研究者要求的不同。日本往往要求研究学者还要同时具备待人接物和较高的行政能力,而这未必与研究能力成正比。在美国则完全不在乎创造力以外的事情,文书工作完全由单独的秘书人员来处理。美国的研究学者,乍一看完全不像日本半夜才回家的同行,都是傍晚五六点一到就下班回家,夏天还有两三个星期的休假。成功一些的,可以开着保时捷住着豪华别墅,所以造就了大量学者努力成为研究者的良性氛围。
山中教授最后告诫青年研究者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研究者也是职业人员,和运动、围棋、艺术等的职业选手一样,不努力也会输。但是如果只是面上的努力,即使每天在研究室呆到很晚,也只会对自己的健康和家人带来负面影响。
供稿 宋傑 东京大学博士
编辑修改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