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就国际科学技术共同研究推进事业国际战略性共同研究项目(SICORP)“国际共同研究基地类型”实施了公开招募,确定了“中日国际共同研究创新基地共同研究”的研究课题。
“国际共同研究基地类型”的目的是在中国设置环境和能源领域的中日国际共同研究基地,持续推进以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为目标的共同研究,强化合作基础,促进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等。
为此JST与中国科技部合作,在环境和能源领域,共同就“国际共同研究创新基地”以及与该基地联合推进的“合作项目”公开征集了研究课题。
最终,“基地”收到5个课题、“项目”收到89个课题。经过两国专家的评审以及JST与科技部的协商,确定了1个“基地”和10个课题。
研究的实施时间,预定“基地”最长5年,“项目”最长约3年。
“国际共同研究创新基地”(1个)
课题名称 |
日方研究代表 |
所属机构·职务 |
课题概要 |
|
中方研究代表 |
||||
1 |
未来环境能源研究开发创新基地 |
渡边 芳人 |
名古屋大学 |
本研究的目标是围绕中日两国未来社会的能源和环境课题,集结两国的大学和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日国际共同研究开发创新基地。计划针对设定的多个研究主题,以产产学学的方式推进研发,并将研究成果全面应用于当地,同时还将通过研发,培养连接中日两国的桥梁人才。 |
“合作项目课题”(10个)
课题名称 |
日方研究代表 |
所属机构·职务 |
课题概要 |
|
中方研究代表 |
||||
1 |
以二维纳米片为基础材料开发环境催化剂 |
伊田 进太郎 |
熊本大学/教授 |
本研究采用纳米片作为基础材料,开发催化剂技术,利用该技术能低温高速回收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质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日方负责结合实验和计算分析反应机制,设计并提供理想的催化剂结构。中方负责开发满足理想结构且不使用贵金属的催化剂及多孔结构催化剂,并通过中国的企业对催化剂进行实地评估。由此发现存在的问题,开发能以低成本量产的催化剂制造技术。
|
张玲霞 |
中国科学院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教授 |
|||
2 |
开发基于吸附-催化材料-低温等离子体复合化的VOC处理技术 |
永长 久宽 |
九州大学/教授 |
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能高效处理各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低成本、节能型低温等离子体-吸附-氧化催化材料的复合系统。日方研究人员负责开发臭氧氧化催化剂,中方研究人员负责开发以多孔材料为基础材料的分级结构催化剂。通过使这些技术与低温等离子体相结合,建立高性能的VOCs分解去除系统,从而解决中日两国的社会课题——空气污染问题。
|
王 莲 |
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 |
|||
3 |
开发基于复合电解质膜的全固体锂硫电池实用化技术 |
金村 圣志 |
首都大学东京/教授 |
本研究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利用可再生能源所需的全固体锂硫电池,解决日本和中国面临的环境及能源问题。结合日方拥有的“全固体电池用电极-电解质界面设计分析技术”及中方拥有的“无机有机复合电解质膜设计生产技术”,从基础和应用两方面推进电池开发,尽快确立实现全固体锂硫电池普及所需的电池技术。
|
金 永成 |
中国科学院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教授 |
|||
4 |
构建实现循环型社会所需的二氧化碳最佳分离回收利用系统 |
甘蔗 寂树 |
东京大学/特任副教授 |
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分离回收和利用CO2的综合系统,可以根据需求优化二氧化碳(CO2)分离回收技术,并将回收后的CO2转换为有用物质。日方负责设计利用节能技术按照各种要求条件从低浓度CO2源分离回收CO2的最佳工艺。中方负责开发从较高浓度的CO2源回收CO2,并通过微藻将其转化为有用物质的工艺。由此建立循环型社会体系的基础。
|
宋 春风 |
天津大学/准教授 |
|||
5 |
实现污水再生利用中的能源回收和健康风险管理 |
佐野 大辅 |
东北大学/副教授 |
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采用厌氧性膜分离法的新型污水再生系统。日方负责确定适合日本污水水质的厌氧性膜分离法的最佳使用条件,同时评估中日两国的污水再生利用中的病原性病毒感染风险。中方负责确定适合中国污水水质的最佳使用条件并构筑水质转化模型。由此构建同时实现能源回收和健康风险管理的未来型污水再生系统。
|
陈 荣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
|||
6 |
利用源自纳米结构的特殊场所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资源 |
宫内 雅浩 |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创建和集成源自纳米结构的特殊“场所”,构筑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资源的基础技术。日方负责开发“以纳米水平混合异质元素的催化材料”,用作控制反应选择性的场所,中方负责开发提高反应速度的局部场所——“纳米尖锐结构”。两国将相互利用日方的运算数(Operand)红外光谱和中方的运算数电化学分析来创造集成器件。
|
刘 敏 |
中南大学/教授 |
|||
7 |
以提高燃料电池性能为目标设计和开发高耐久性离子导电膜 |
宫武 健治 |
山梨大学/教授 |
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高耐久性离子导电膜,以提高新一代能源器件碱性燃料电池的性能。日方将根据自主制定的设计指南设计和开发由新型聚合物结构组成的离子导电膜,解决碱性燃料电池存在的瓶颈课题并提高其性能。中方还将把高耐久性离子导电膜应用于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和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同时提高发电特性和耐久性。
|
王 拴紧 |
中山大学/教授 |
|||
8 |
利用高效率热电转换技术开发LNG冷热能回收技术 |
山本 淳 |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发组长 |
本研究将共同开发热电发电技术(材料、器件、系统),以回收液化天然气(LNG)未利用的冷热能并用于发电。日方负责设计和试制热电模块并评估性能,中方负责开发热电模块使用的材料,并评估热电模块的安装技术和系统性能。由此确立LNG冷热发电系统的技术规格,明确经济效益、二氧化碳削减效果以及技术实用化面临的开发课题。
|
苗 蓄 |
广西大学/教授 |
|||
9 |
通过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界面结构控制研发碱金属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 |
叶 深 |
东北大学/教授 |
本研究的目标是利用金属复合纳米材料开发碱金属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日方负责调查金属复合纳米电极表面形成的固体电解质膜的结构,并试着控制其稳定性。中方通过金属复合合金化来合成新的锡-锑复合纳米材料并评估电池性能。通过共同研究,双方将控制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界面结构,确立新型碱金属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制造技术。
|
王 立民 |
中国科学院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教授 |
|||
10 |
臭氧污染对城市生态的影响:监测、评估及缓和 |
渡边 诚 |
东京农工大学/特任副教授 |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城市绿化改善臭氧在大城市引起的空气污染问题,将就最佳树种和绿地布局提供建议。日方负责评估树木的臭氧去除能力,中方负责评估臭氧对树木的影响。然后将这些评估结果导入精确的数值模型,评估绿地在整个城市的臭氧去除能力和生态风险。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城市绿地,适当改善臭氧污染。
|
曲 来叶 |
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中心/副教授 |
JST划拨的研究预算方面,针对国际共同研究创新基地,预算总额最高为3亿日元(包括占直接经费30%的间接经费)。针对合作项目的10个课题,每个课题的预算总额最高为1200万日元(包括占直接经费30%的间接经费)。
日本方面的项目评审委员会由东京理科大学前校长、荣誉教授藤嶋昭担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渡边义公、首都大学东京研究生院教授井上晴夫、电力中央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牧野尚夫、山梨大学燃料电池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饭山明裕以及东北大学教授中田俊彦等人担任顾问。
文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