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新冠时代,日本研究如何“隔着屏幕”传递存在感

2020年10月08日 机械/机器人

有些东西,失去之后才发现它的价值。面对面的“存在感”就是其中之一,受新冠病毒影响,人们都尽量避免出门,存在感快速消失。现在想来,虽然人气和氛围是像空气一样的存在,但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地纷纷开启远程、在家办公,除了解开“人的存在感是什么”的谜团之外,我们还直接面对如何向远方传递存在感的困境。

从显示人的上半身的画面下方伸出一只五指机械手,单手握住后,机械手会回握,宛若对方就在那里一样。开发该技术的大阪大学副教授中西英之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对方的存在感”。

title

可以与画面里的人物牵手约会的系统(图片由Hello公司提供)

机械手的手指部分有压力传感器。能感知手部的压力,传递给远方的另一只手。中西2019年请从事“虚拟YouTuber(简称VTuber)”业务的Hello公司(东京·涩谷)帮忙实现,最终完成的就是这个能与画面里的虚拟角色“牵手”的系统。“人们在鬼屋里害怕时会紧紧握住伙伴的手”。开发负责人认为,能强烈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方式就是握手。一些粉丝对通过触觉传递出来的“画面上的她”的存在感时而感动到落泪。

title

可以与画面下方的机械手握手(图片由Hello公司提供)

然而,因担心感染新冠病毒而开始避免握手后,人们对通过触觉寻找存在感的方式采取了观望态度。

人的存在感一直用“人气”及“氛围”等各种词语来形容。虽然肯定有某种东西在那里,但真面目却笼罩在神秘之中。世界上最接近真面目的人之一是大阪大学的石黑浩荣誉教授。

他制作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型机器人,验证是否只要外形相似,就能产生与本人一样的存在感。“人的存在感就是有某种东西切实存在于那里的感觉。即使看不到本人的身影,只要调动起看的人的想象力,就可以强烈感受到。”

为进行测试,石黑荣誉教授在奥地利的美术馆放置了一个人型机器人。在身在日本的人的唇部和头部做上标记,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将动作发送到机器人上。通过再现唇部和头部的动作,与当地人顺利进行了对话。通过细微的动作,使机器表现了毫不逊色于真人的存在感。

title

大阪大学的石黑浩荣誉教授与跟本人颇为相像的人形机器人(图片由大阪大学提供)

人的存在感可能是基于共同的要素产生的。同志社大学的婴儿学研究中心主任板仓昭二说,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存在感。母亲如果不回应婴儿的询问和要求,婴儿就会心情不好。人会无意识地感受对方的细微表情和眼神动作,揣摩对方说话的真意。也可以说,决定一个人的存在感的,是周围的人。

受新冠病毒的影响,研究存在感的前提也发生了变化。隔着屏幕进行商务洽谈以及与朋友交流几乎已经变为日常,“无法向对方传递强烈的存在感,交流方式变得扭曲”(石黑荣誉教授)。

怎么办好呢?石黑荣誉教授说:“通过三维CG把自己显示在屏幕上,与其他CG对话,只是这样做,就能大大减少违和感”。

埼玉大学的山崎敬一教授等人认为,视线能传递存在感。因此制作了一种向代替自己去购物的人下达指示的装置。装置上安装了像指南针一样的方向指示器,用发光二极管(LED)发出的光来传达委托人所看商品的方向。

title

埼玉大学开发了可以与远处的人共同购物的系统(图片由埼玉大学提供)

当远程交流成为常态,存在感的另一面就会受到关注。板仓中心主任认为:“存在感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如何让对方注意到自己”。目不转睛地盯住屏幕,表情丰富、声音清晰地讲话等,就能发挥存在感。只要掌握了传递存在感的方式,内向的人或许也能主导远程讨论。

大阪大学的三浦麻子教授说:“所有参与者全都正面对着屏幕出现在画面里的话,会让人觉得不自然,可能会影响会议的顺利进行”。能否保持平常心也很重要。作为远程办公的技巧,要有能专心工作的安静环境,另外,以非正式对话与同事、上司和客户保持联系也至关重要。

存在感的研究正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如何使用上。朝错误的方向推进的研究会导致人的存在感被“商品化”。如果有机器人和CG就足够了,那么人本身的价值可能会降低。

在共享办公室里,旁边人的声音令人在意。OKI开发出了在说话声中混合噪声,让对话内容变得难以被听清的技术。当然,现在还出现了希望淡化存在感的需求,我们真是生活在了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日文:草盐拓郎,日本经济新闻 科学版面,2020年9月27日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