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的《日本经济新闻》发表了一则报导:“日本推动国际标准制定,以AI及量子等8大领域为重点,计划今年夏天出台国家战略”。
这是石破内阁成立以来在科技产业政策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据报道,日本政府将在6月召集以石破首相为本部长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会议,制订日本的“国际标准化战略”。
其实,日本一直重视国际标准的制订,曾经在2020年通过修订2006年制定的“国际标准综合战略”,旨在抢占技术高地,减少对海外标准的依赖。其方式包括:公私合作(联合丰田、日立等企业及研究机构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多边协调(通过CPTPP、日欧EPA等贸易协定嵌入标准规则);技术输出(以“社会5.0”为概念包装,推广日本模式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那么,为何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再次重提“国际标准化”,并将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呢?这就要联系到当前日本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日本的国运转变。
日本在国际标准制定领域的表现,经历了显著的起伏。其进退与日本国内产业的兴衰、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内政策调整密切相关。本文从历史阶段、关键领域、及其背景因素等,对日本的国际标准化历程进行一次回顾与梳理。

一、崛起阶段(1980~1990年代)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日本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当时,“日本制”席卷全球。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汽车,在国际上都非常抢手。这个时期,日本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核心成就为“电子与制造业标准”。1985-1995年,日本在ISO/IEC技术委员会(TC)秘书处席位占比从5%升至12%(日本标准协会数据)。1990年日本主导的日本工业标准(JIS)中,约30%被ISO/IEC采纳(如光盘存储标准CD-ROM的物理格式)。当时,由索尼与松下主导的“模拟高清电视”(Hi-Vision/MUSE)标准,丰田“精益生产”(JIT)标准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事实标准。
标准的背后是日本强劲的产业支撑。在那个时代,日本在半导体、汽车等产业占全球份额超过50%(比如DRAM内存占80%)。
当然,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时的通产省(MITI)通过“技术立国”战略,补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
二、衰退期(1990年代末~2000年代)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数字化技术崛起,经济全球化加速。日本的传统制造业没有及时转型,加之因国内的成本高企,纷纷将产业转移海外,导致了产业空心化,削弱了标准话语权。2000年代日本在ISO/IEC标准提案采纳率降至8%(欧盟15%、美国12%)。
突出的案例是,在移动通信领域,日本标准(如手机制式)过度本土化,缺乏国际合作。因此,日本本土的PDC制式被GSM全球淘汰;在光盘格式领域,日本的蓝光虽然胜出,但DVD标准则由欧美主导。
这一时期,日本在与国际标准化关联的知识产权领域的投入也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企业国际标准相关专利申请占比从1990年的25%断崖式降至10%(日本专利厅统计)。
三、复苏期(2010年~现在)
就是在这个时期,日本痛定思痛,危机感上升,开始反思国际标准的重要性,并进行战略调整,以期在重点领域进行反攻。政府加大了支援力度,2024年国际标准专项预算增至500亿日元(2010年仅80亿)。通过CPTPP、日欧EPA嵌入标准条款,拓展与欧盟以及其他中等发达国家在标准开发方面的多边合作,联合德法制定AI标准。民间企业如丰田、日立等在ISO/IEC专家数占比回升至9%(2022年)。而标准化目标则锁定了日本的优势领域,如氢能、老龄化技术(如护理机器人)等。
在这样的布局下,这个时期日本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果。譬如,2020年日本在ISO/IEC氢能标准委员会(TC197)中担任主席国,主导了70%的氢储运标准;在物联网方面,工业价值链倡议(IVI)成为全球IIoT参考架构;在量子技术领域,由NTT牵头制订了国际电信联盟(ITU)的“量子密码通信”国际标准(ITU-T Y.3800)。
通过上述回顾,可以看出日本在国际标准化方面的成绩与其产业化密切相关。1980年代是其产业的峰值,当时是美日欧三极竞争,日本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进入1990年代的产业衰退期,日本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也被边缘化。复苏期以来,在一些新技术领域,譬如太阳能发电、锂电池、以及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异军突起,形成中美两极的格局。中国在ISO/IEC的标准规格提案数已超日本2倍(2023年数据)。因此,日本只好“另辟蹊径”,以氢能、老龄化科技等领域作为突破口。
不仅在国际标准领域日本很难恢复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鼎盛时期,在知识产权方面日本也存在很大的短板。譬如,日本在ICT基础(5G/6G)的标准专利占比不足5%,而华为一个公司就占有该领域15%的标准专利。
国际标准竞争的本质,是“产业实力+战略灵活性”的综合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计划在今年夏天推出的“国际标准化战略”,将为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AI)及量子技术等领域增加符合日本企业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法的国际标准。该八大重点领域包括: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环境与能源、防灾减灾、移动出行、食品农林水产业、生物经济、信息通信。这些领域被选定为具有市场增长潜力或经济安全紧迫性高的行业。
在新兴领域如AI、量子和脱碳环境技术方面,国际标准尚未广泛确立。日本政府认为日本主导标准制定的空间较大。掌握这些技术主导权,对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防灾和移动出行等领域,可充分发挥日本企业的独特的技术优势。正如自民党知识产权战略调查会会长、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小林鹰之指出:"日本虽强调规则制定的重要性,但长期处于遵守而非制定规则的地位。" 日本政府计划通过新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经营者的意识。
日本曾于2006年制定"国际标准综合战略",但因缺乏具体政策目标和成效验证机制而效果不彰。新战略将设定更明确的目标,为此,早在去年5月就在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召集了由产学界有识之士构成的专家研讨会,对战略的细化进行了紧锣密鼓的讨论与磋商。
修订的“国际标准化战略”的出台能否有效地助力日本产业的提升,让我们拭目以待。
供稿 / 戴维
编辑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