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一直忙于灾后重建和复兴,感觉未来黯淡,但2012年10月传来的一条新闻让日本人重新面对世界,极大地找回了自信。那就是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在这一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山中教授的成就是全新的,以往的获奖者都没有涉足过。山中教授开发了通过操纵皮肤细胞的基因来逆转生长过程,使其回到受精卵状态的“初始化”方法。2006年利用小鼠细胞、2007年利用人类细胞成功培养出了 “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万能细胞。自2000年以来,这已经是日本第11次获得诺奖,而且山中教授的研究成就新颖,从宣布成功到获奖仅用了6年时间。他获奖时也非常年轻,只有50岁。自1987年利根川进博士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以来,这是时隔25年第二位日本人获得该奖项,也是日本大学的医学部出身者第一次获奖。
山中伸弥教授参加第十届中日科学技术政策高端论坛(照片:客观日本编辑部)
随着山中教授获奖,认为应该加强对年轻研究人员支援的呼声高涨。山中教授谈到成功的经验时说:“9次失败才换来1次成功”。对此,日本学术会议发表了大西隆会长的讲话:“扩大支援那些勇敢挑战高失败风险研究的年轻研究人员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大西会长要求进一步扩充基础研究体制,“需要建立允许年轻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研究的环境,努力确保年轻研究人员的职位”。他还表示:“为了恢复日本人因东日本大地震和核电站事故而丧失的对科学技术的信任,期待日本的科学家能取得更多的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为重新推进科学技术政策,决定改组并强化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日本政府反省了不利于研发成果实用化的以往措施,将重点放在利用已开发商品和服务创造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环境建设上。除了更名为“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外,还决定增加4名定员。以前科学技术会议由相关内阁成员和专家组成,人数在14人以内;改组后决定启用产业内人士,尤其是年轻的经营者,任期也由2年延长至3年。另外,以前由文部科学省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决定由内阁府制定。
然而,关于万能细胞发生了件非常不幸的事件。2014年1月,作为梦想中的万能细胞,理化学研究所的年轻女研究员宣布培养出了“STAP细胞”。据说该细胞能变身为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但因未能实验再现这种细胞,之后其存在也被否认。
应该可以说,该事件体现了迅速增加的年轻研究人员急于求成的现状。大家都争相追求短期成果。日本政府为确保支撑科技立国的人才,这十几年里一直在推进博士倍增计划。文科省发布的信息显示,博士研究生数量在1990年代初约为3万人,而2000年初翻了一番增至6万人,到十几年后的现在达到7万多人。
另一方面,能接收博士就业的大学教师职位和企业研究职位则几乎没有增加,博士研究人员非常难就业。虽然研究人员数量增加,研究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本应肩负起研究责任的很多年轻研究人员却只能做一份不稳定的有期限的工作,国立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运营的国家补贴也在减少。
政府还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产业的大学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了支援。当初不断增加的初创企业的成立数量已经封顶,最近十几年开始减少。可以说,对中小企业的支援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关于日本的核能政策,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冲击对核能开发及其监管方式和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负责核能监管但因对事故应对不力而遭到批评的经济产业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和原子力安全委员会于2012年9月停止了运转。
保安院是通过省厅重组于2001年成立的。除原来归通产省管辖的商用核电外,还负责监管原来由科学技术厅负责的处于研发阶段的反应堆和核燃料再处理等领域。不过,由于被定位为推进核电的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的特别机构,成立之初就有人担心其受产业和能源供求等因素影响,无法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在福岛核电站的事故中,这些问题全部被暴露出来。而原子力安全委员会是在1978年核动力船“陆奥号”发生放射线泄露事故后,拆分原子力委员会的安全监管功能后成立的,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中也因为应对不力遭到了批判。
新成立的“原子力规制委员会”以原子力规制厅为事务局,管理层全部是之前负责推进核能的经济产业省官员。有观点指出:“这样的人事安排很可能无法通过监管制度来重新取得国民的信任”。
之后在2012年年底的大选中,提出“未来零核电”的民主党惨败;积极推进核电的自民党大获全胜,安倍晋三内阁第二次上台。
不过,福岛核电站事故增强了日本国民整体的反核电意识。要想重新启因地震而停止运转的核电站,需要进行严密的监管。基于这个立场,规制委员会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委员会的实际负责人岛崎邦彦代理委员长对核电站的地震对策始终持严厉立场,对要求希望尽快恢复核电站运转的经济产业省和电力公司采取了严格的检查措施。
之后,在附近居民要求停止重启福井县关西电力大饭核电站3号和4号机组的诉讼中,做出了禁止重启的判决,说明司法机构也对重启核电站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尽管做出了这样的判决,但日本政府和自民党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推进,而是明确提出了“核电回归路线”。在判决刚刚生效后不久的2014年6月,原子力规制委员会起用了长期推进核能的专家担任委员等,进一步向重启核电站的方向倾斜。
不过,重启核电站还是遭到了当地地方政府和市民的强烈反对。政府想将核电作为“基本负载电源” 进行持续稳定供电的愿望极难实现。
东日本大地震很快就要迎来9周年。这些年日本采取了很多灾后重建和复兴措施,在科技方面,人工智能(AI)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过,遭遇这场空前的灾难、尤其是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日本是否大大改变了方针政策呢?似乎并没有。
福岛事故之后,欧洲的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更加坚定了零核电立场,并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作为事故的直接当事国,受灾惨重的日本只表现出了减少核电的意向,实际上,却朝着重启核电站方向推进,希望推进正在建设以及重启即将建设的核电站的想法在政府和产业界等依然根深蒂固。日本如果利用此前积累的科学技术真正行动起来,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能源政策的大规模转换的。
文: 泷川 进
翻译编辑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