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杂志《自然》2017年3月的特刊报道称“在过去十年中,日本的科学研究大幅减速”,并揭示了青年科研人员所面临的严峻现状。笔者长期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现就日本大学研究体制的结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来自日本的科学论文数量递减
最近,英国科学杂志《自然》(2017年3月23日)刊登了令日本科学界担忧的报道。在过去十年中,日本的科学研究出现了大幅减速现象,正开始落于其他国家之后。对此,日本媒体一致报道称“令人震惊”。但对当事人,特别是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人而言,这篇报道只不过是证实了大家平时的担忧而已。
这篇题为《Nature Index 2017 Japan》的报道根据多个数据库的数据,就近年日本与其他国家论文刊登数量的增减进行了比较。此外,报道还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做了分析。作为一名在国立大学法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员,在对报道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的同时,笔者还想顺便谈一谈在科研前线的工作经历与实际感受。
东京都内某大学实验室(照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该报道主要使用了“Web of Science(WOS)”、“Scopus”和“Nature Index”数据库。WOS和Scopus展示了全球数万本科学杂志论文数据的动向变化,Nature Index则显示自然科学各领域顶尖的68种杂志论文数据的动向变化。
WOS和Scopus的数据显示,在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中,几乎所有领域的日本论文皆出现从持平到下降的趋势。或许有人认为,持平也还不错,其实并非如此。在此期间,全球论文数增长了80%,而日本论文增长数仅维持在14%。另一方面,Nature Index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的4年中,日本的论文数减少了8.3%,但英国的论文数上升了17.3%,中国更是增加了近50%。在全球论文数增加的背景下,日本的排名其实在下降。
“博士后”困境造成博士课程入读人数减少
在日本,与论文业绩关联最大的组织是国立大学法人。从2004年统一实施独立法人化之后,作为“基础经费”的运营补贴几乎每年递减1%。从2001年开始,尽管日本在科技领域的预算额度几乎每年持平,但其他国家都在增加预算,日本的预算相对而言便在减少。
有意见指出,预算减少是造成日本科技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继续减少运营补贴,所有大学都不得不减少终身教职岗位。甚至有大学计划削减25%的教职人员。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以向民间输送优秀人才为目的曾推进“博士后一万人支援计划”,但企业雇佣博士后的情况并不乐观。事与愿违的是,许多人才希望能留在学术界。然而,因为终身教职岗位减少,大家不得不成为工作不稳定的兼职教员。可能是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这些情况,从2003年开始,入读研究生院博士课程的人数一直在减少。
研究就像骑自行车。如果这种现状持续下去,那么所有国立大学都会在“骑车”途中消耗必需的“能量”。一旦速度骤降下来,再要恢复原速就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了。最终,将陷入能量枯竭、无法运动的“脱力”困境。
在出现这种结果之前,必须采取根本性对策。等一等!也许日本科研已经濒临“脱力”状态,只是大家疲于思考,才未能发现这一危机而已。出现最糟糕的结果之后,即使再重新发力,也需要补充大量“能量”才能追赶其他国家。更甚者,日本或许根本追赶不上。
科研经费分配不均会掐死研究的萌芽
日本政府向特定研究领域重点投放资金,比如“世界顶级水平研究据点项目(WPI: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Center Initiative)”和iPS细胞研究等再生医学领域。但是,在研究经费总额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加大某一特定领域的投资,那么必然就要削减其他领域的投资,从而造成许多研究项目无法实施的恶果。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也可能会因此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且不提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教授研究酵母细胞的例子,研究本就包含了无法预测的发展可能性。作为创新业界巨头的谷歌和苹果公司最初并非起步自大企业,而是从住宅“车库”中的研发出发的。如此看来,对现在的尖端科技领域、已投入相当研究经费的领域或某些著名研究学者的重点投资行为是否一定正确呢?这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关于这种看来有失公允的选择和集中投资,应该基于数据对投入产出比进行严密的检证。
《自然》杂志的报道还指出一个问题,多数日本青年科研人员不愿成为研究室项目负责人(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原本,青年科研人员独立之后,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开展研究,这对创新性研究十分重要。因此,这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如果能在著名教授带领的研究室工作,可以不必为研究费或运营事务费心劳力,从而能专注研究。其中或许还有日本人“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国民性。但这应该不是唯一的原因。即使在年轻时独立,也要面临相当严峻的现实问题。这或许才是青年科研人员不愿做项目负责人的主要原因。
研究经费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在欧美国家,青年科研人员独立时,往往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遗憾的是,按照现在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能力,除了少数学校之外,其他都无法提供充足的启动资金。此外,仅靠“基础研究经费”(支持研发等基础科研活动的运营补贴等)无法开展研究,还需要取得“竞争性研究资金”(向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公开征集研究课题,经过第三方审查选出优秀课题并分配研究资金)。但是,日本几乎没有一项研究经费制度可以让青年PI按照自由的想法去安心开展研究。
文科省推出“终身教职评审制度”同样遇阻
作为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独立的制度之一,文部科学省推出了“终身教职评审制度”(Tenure Track System)。青年科研人员先只签订有任期的雇佣合同,作为独立研究学者积累经验,若研究进展顺利,任期结束时通过评审可转为终身教职,若通不过评审则需要离岗。这项制度在美国等国家十分常见。文科省认为日本也应该普及该制度并进行了推广,但进展并不顺利。
日本文部科学省正门(照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笔者所在的大阪大学得到文科省支援,从2008年开始推行为期5年的终身教职评审制度“大阪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独立青年科研人员项目(Osaka University Life Science Young Independent Researcher Support Program)”。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大范围引进终身教职评审制度十分困难。积极录用青年科研人员的制度制定、终身教职评审的操作难度、终身教职评审制度之外的多数教员的意识改变、包括启动资金在内的充足的资金投入等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
在《自然》杂志的报道刊登一个月后的4月,作为科学技术政策总策划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内阁府)公布,在年初制定的科学技术领域预算基础上今后3年间金额将再增加9千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50亿元)。但是,《朝日新闻》报道称“拿到现有补助金的农业和建筑等其他领域如果和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作为‘实证试验’被计入科学技术相关预算”。因此,科学研究经费本身到底能有多大增长尚不明确。
研究经费以外的壁障
各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都在快速发展,这在生命科学领域尤为突出。比如,现在需要利用“新一代测序仪”(DNA序列超速读取装置)进行全方位解析、使用高端光学仪器进行分析等。这些研究所需的研究经费大幅提升。日本许多研究室正被排除在这些高端研究之外。
然而,为了挽救陷入危机的日本科学界,增加研究经费是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不对大学制度和大学教员意识进行大规模改革,那么日本的科研很难重拾升势。
文科省设立数个项目以催促大学进行各制度改革。大学方面虽然申报了这些项目并获得资金,但说句不好听的话,已出现大学“吃白食”的现象。以上述终身教职评审为例,根本性的制度改革还存在巨大的障碍。
大学组织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比如纵向的教学系统,教育、研究、事务的分配不合理等僵化的运营体系等。其中,还包括了社会整体人员流动和劳动生产力低下等凸显出来的日本国民性的复杂因素。长此以往,大学将逐渐失去研究功能,形势十分严峻。这是否是杞人忧天,估计不出十年便能见分晓。(本文执笔于2017年5月22日)
作者 仲野彻 大阪大学研究生院医学及生命机能研究科教授
文章转载自日本网
【作者简介】 仲野彻NAKANO Tōru
1957年生于大阪。专业领域为干细胞。1981年毕业于大阪大学医学系,曾任内科医生、大阪大学医学系助手、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讲师、大阪大学微生物病研究所教授,2004年起任现职。著作有《表观遗传学——描绘新生命像》(岩波新书,201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