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画画是生活中的日常——那些能丰富生活的中小学副科

2021年06月17日 中小学教育

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国语、算术、自然科学、社会和英语等被视为主要学习科目,在家里很多家长也要求孩子学习这些科目。而那些相当于体育运动中的替补队员的音乐、图画手工、家庭科、体育、生活和品德等副科目,家长可能也不怎么要求孩子学习。这些科目不需要参加考试,但笔者强烈认为,这些都是能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的重要科目。

日本中小学各科目的课时数量

▼小学

title

(图片来自文部科学省官网)

▼初中

title

(图片来自文部科学省官网)

笔者的工作是教日语,教外语时经常用画图的方式代替语言进行解释。虽然自己这样说很不好意思,但有时即使是随便画的图,也会被学生夸“老师画得非常好!”。笔者以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擅长画画,但多次被学生夸奖之后,现在已经觉得画画也是自己的特长了。那么笔者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呢?回想起来,笔者觉得应该跟在日本的中小学度过的学校生活有关。笔者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日本生活的,因此在那之前没有上过日本的幼儿园等,但现在看到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发现,孩子们好像在幼儿园和保育园就已经开始画画了。这次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原点来看一下。

title

笔者上课时随便画的图

邂逅绘画

孩子多大开始画画取决于他们的成长速度,一般能自己握住勺子后应该就可以开始了。当孩子能像拿勺子一样用手握住彩色铅笔或蜡笔时,家长就可以拿出稍大一些的白纸,跟孩子一起画。可以画点,也可以画线、画圆或者画正方形等任何形状。孩子学会画之后,还可以让他们为图形涂色。对低龄儿童来说,涂色是培养注意力和锻炼手指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会涂色后,家长可以画虚线等,然后让孩子描摹。也可以让孩子模仿大人在旁边画的东西。

动漫角色一般都有绘画歌。妈妈或爸爸一边唱歌一边跟着歌曲内容画孩子喜欢的动漫角色,孩子肯定特别开心。孩子们喜欢模仿,这样做或许还能激发孩子自己动手画的兴趣。

title

皮卡丘的绘画歌视频

在幼儿园和保育园画画

幼儿园和保育园里有绘画课,老师会指导孩子们画画。画画还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蜡笔、彩色铅笔、记号笔和水彩颜料等各种工具。

在幼儿园和保育园里,老师指导孩子们画画时会边解释每一个步骤,边和孩子们一起画。老师说“把脸画得大一点”,孩子们也会模仿老师说“把脸画得大一点”,然后各自随着自己的心意去画。有时孩子们用蜡笔给画好的画涂色后,还会用水彩颜料再涂一遍。

有些幼儿园还会举行绘画展,看到孩子们竭尽全力画的那些充满活力的画,大人也能从中获得力量。

title

幼儿园和保育园使用的“彩色铅笔”、“蜡笔”和“记号笔”

title

孩子们画画时的样子

title

绘画展上3岁儿童的作品

小学

小学的课表上有图画手工课,顾名思义,就是画画或者做手工。升入小学后,需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帮孩子准备一套水彩颜料。孩子们用颜料完成的作品可以参加学校、市里和县里的比赛,胜出后还能参加文部科学省主办的绘画比赛。

title

小学使用的水彩颜料套装

另外,图画手工课上不单单学画画,还会教学生用粘土或木头等创作,然后在上面画画或者涂色,创作艺术作品。升入高年级后,还会使用刻刀制作版画。虽然是画好草图后再雕刻,但为了让整个作品呈现出立体感,不仅是框架线条,平面部分也需要雕刻。除此之外,还会使用锯和刨子等平时在家里基本用不上的工具动手进行创作。完成的作品即使在孩子们长大后也是很好的纪念品。

title

四年级学生的作品“超级胡萝卜侠” 版画

title

刻刀

上面介绍了幼儿园和学校的绘画课及图画手工课,其实孩子们在图画手工课之外也经常画画。以小学为例,每年的暑假作业内容都有“暑假绘画日记”和“牵牛花观察日记”。另外,自然科学课上的“动植物研究”作业也需要画画。

title

暑假绘画日记和观察日记等

这里所画的图画不是前面介绍的作为艺术作品的画,而是有助于孩子们学习的画。因为画图画日记需要回忆过去。而将回忆内容变成文字和图画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牵牛花观察日记和动植物研究中画图能培养孩子认识观察对象的能力。靠想象画的牵牛花和边观察实物边画的牵牛花细节肯定完全不一样。仔细观察之后再画,可以记住叶子的形状和花的样子等,并作为知识掌握这些内容。布置“暑假绘画日记”的作业是因为有些东西无法光靠写日记表达清楚,还需要画图。由于光靠文字无法彻底表达清楚,所以通过画图加以补充。画图是为了让沟通变得更容易。这种想法应该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图画的另一个原因。

幼儿园时称为“绘画课”,随着年级的升高,科目名称会逐渐变成图画手工课、美术课和技术课等,画画是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并不会在走出校门后就被抛诸脑后,而是可以作为丰富日常生活的精髓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title

笔者休息时在花盆上画的画

文/照片:原田捷子
翻译编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