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衔接日中的纽带:青玉碧筩杯与伎乐

2021年04月28日 文化交流

趁参加故宫学研讨会之际,我有机会查阅了由故宫博物院编写、故宫出版社发行的部分图书。在《故宫玉器图典》中,找到了清代玉雕“青玉碧筩杯”的图片。

title

清代玉雕“青玉碧筩杯”

30年前我曾经在阅读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时“目睹”了碧筩杯,得知其发明者之一是公元前3世纪的魏国郑公愨,他采来莲的叶和茎作杯具,用簪在叶茎连接处开孔,然后注酒并吸饮从叶茎中流出的酒。这种天然“饮器”具有奶瓶的功能,可以避免流量过大,既可以防止饮酒过度,同时又能品味酒香和莲芳,时尚且高雅,所以被称为典雅的“碧筩杯”。对此,我十分感兴趣,一心向往着有机会目睹碧筩杯的真面目,亲自品尝莲叶酒的清香,实践古人乐道的酒文化。然而,我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1995年,我在日本中央公论出版社发行文库版拙作《花语中国心》,便将想象的碧筩杯写进了书中。当时我不仅没有用碧筩杯体验过莲叶酒,就连相关照片也没有看见过。因为当时在能够查阅到的书籍中并没有发现图片,碧筩杯仅限于文字描述。

1998年,我到日本茨城县土浦市出差,竟然在车站前的广场上发现了“碧筩杯”。原来,每当夏日莲花盛开之时,当地的居民都要在站前举办传统民俗仪式:莲荷节。人们兴致勃勃地吸饮荷叶做成的“碧筩杯”中的美酒,谈古论今,祈愿天下太平,健康长寿。

那一天,我被参与者们兴高采烈的饮酒情形所吸引,忍不住也加入了人群“试饮“起來,同时内心深处也被人们沉浸在淳朴风俗之中的真情所感动。我不禁萌生了考察日本碧桶杯风俗概况的冲动。从那天起,我加速了考察日本文化之旅的进程,逐步了解到在日本碧筩杯又叫碧筒杯、象鼻杯、莲酒等,举办“碧筒杯”活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地方。为保持日语中固有名词的原文原义,本文以下统称“碧筒杯”。

1.  横滨三溪园的早朝观莲会

在莲花开放的时节,横滨三溪园每天清晨6点就对外开放,与远近居民共享馨香,共品莲酒荷茶。

三溪园由经营蚕丝的实业家原三溪(1868-1939)建于1902年,1906年对外开放,供世人欣赏。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原三溪热爱艺术和收藏,有生之年始终致力扶植优秀的艺术家,并把该园作为培育人才的据点。前田青邨的《神舆振》、横山大观的《柳荫》、下村观山的《弱法师》等近代日本美术的代表性杰作都诞生于三溪园。2007年,该院成为日本指定的国家名胜之一。

2.  大阪万博纪念公园的早朝观莲会

位于大阪府吹田市千里万博纪念公园日本庭园的东侧,有一处方圆6,250m平米的荷花塘。每年荷花季节,该园清晨6点开门,并将这一特色活动定名早朝观莲会。

3.  长野县下伊那郡阿智村的辻乃园

4.  大阪市立长居植物园

最后两个庭院与前述活动相近,在此省略。

经过调研发现,在中国缘起晋代,盛行于明代的“碧筒杯”习俗,在日本之所以尚存,不仅仅是日本善于模仿和复原,而是因为该习俗成为了融于生活,丰润日常的文化,才得以存续。透过生活层面审视日本的传统习俗,并将其与中国进行对比,可以越发明显地看到,日本习以为常的诸多祭祀活动和生活习俗大都可以寻根问源到中国古典。也许正是因为源出其间的生活智慧与情趣取之不尽,才能够在异邦日本落地生根,经由本土化过程的洗礼,混合共融。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碧筒杯文化现象历经千年之久的淬炼,不断升华,传承至今,成为当代生活的绚丽点缀。

与碧筒杯文化现象具有同样特点的习俗在日本还有很多,比如日本宫中传承下来的“伎乐”就是大约在1200年前从中国传来的。

伎乐原本起源中国古代南部的吴国(222~280)。吴国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据《日本书记》记载,伎乐是由从吴国学得伎乐之舞的百济(朝鲜半岛的一个古国)艺人味摩之传入日本。当然,伎乐也在朝鲜半岛得以立足,据说现在的山台都监假面剧就起源于伎乐。

title

日本艺术大学薮内佐斗司名誉教授(左)恢复的古代吴国面具系列。其中,吴公(照片中央绿色假面)、吴女神情极为动人。

百济是古时受佛教影响较深的朝鲜半岛的一个古代国家,佛教假面舞是盛行在该国的主要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中国南方吴越一带。传说在612年,由中国回到朝鲜半岛的艺人味摩之将伎乐传入百济,创作了假面舞剧《山台都监》和《伎乐舞》。山台,又称鳌山台、火山台(在山台上演火戏而得名),源自中国古代元宵节灯景的一种习俗。即把许多彩灯堆迭成巨鳌形状,貌似一座小山,故名鳌山台。简称山台。

2008年2月6日《朝日新闻》的一篇报道中说“伎乐”是在日本的飞鸟时代从中国传来的,为了推广佛教,在之后的奈良时代,东大寺也曾上演这种假面舞蹈剧。据说,奈良的药师寺从20年前起,每年都上演依据“大唐西域记”改编的,以三藏法师传经布道为内容的《三藏 求法之路》伎乐剧目。

伎乐在日本的复兴,也与1980年东大寺大佛殿举办昭和大修理落成庆典法要有密切关联。当时特意安排上演的就是《三藏 求法之路》伎乐剧目。剧组参考正仓院中所保存的国宝面具和服饰,全力复原了古时的“原生态”,全方位再现了昔日演出的氛围,让匿迹1000年后的伎乐重登古都舞台。

从结果来看,日本和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化交融使得我们有幸面对古人,身染古风。换一角度来看,在日本的土地上能够欣赏到中国逸失的传统艺术,真应该感谢古代日本的自然秉承,才可能积累起今天共有的文化财产。

title

2008年2月6日《朝日新闻》的报道

如果说东亚的文化底蕴源出中国,而考察其存续和延伸状态的现场之一就是日本。日中有史以来的人与物交流的结果诞生了东亚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如果说日本为了本地区的发展本能地选择和保存了中华文明中的某些物和事,而分布在日中各地的多种多样的现存形态则起到了展现东亚汉字文化圈文明的循环作用,并取得了互恵成果。高度认识日本的价值与作用,将使得中国日趋凸显的某些传统意识和教养的缺失得以填补,传统文化断层部分的距离得以拉近,社会发展不均衡的伤痕得以慰抚,造福当今世人,功德无量。

文/图片:王敏
编辑修改: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