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人物】从“两湖”到太湖,日本水污染治理专家——稻森悠平

2022年03月08日 人物往来

稻森悠平,1947年1月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1971年从鹿儿岛大学农学部农艺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又在同一大学农学研究科完成了硕士课程的学习。1979年,稻森悠平获得了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东北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后,就职于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现在的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title

稻森悠平(左)和同一研究室的水落元之(右)(图片: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水污染愈发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居民健康问题,政府也开始采取诸多强有力的措施来治理水污染。稻森悠平自身参与了很多治理项目,这其中就包括日本霞浦湖修复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使霞浦湖水质从污染度较高的状态恢复到可饮用标准。计划从1984年开始实施,历时20余年,耗资180多亿美元,但是效果并不如人意——污染湖区的蓝藻异常生长现象仍时有发生,给水质治理工作带来持续的不利影响。稻森悠平根据自身积累的丰富知识,研究出一套生态工程技术实施水环境修复的策略,应用在了霞浦湖水治理计划中并大获成功。

在日本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后,稻森悠平表示,“我想将日本已有的治理技术和成果传播到亚太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信这些国家也能够有效运用,使之成为修复污染水环境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科技成果就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带着这样崇高的愿景,作为水污染治理领域著名的环境专家,稻森悠平的足迹开始遍布中国多地。

从“两湖”到太湖

作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以下简称为“JICA”)对华实施技术合作的专家,稻森悠平先后负责了云贵高原湖泊红枫湖、百花湖和太湖等重点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并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西南云贵高原的猫跳河,属于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建于1958年和1960年的红枫湖、百花湖(以下简称“两湖”),则是猫跳河流域梯级电站的两大水库。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污染排放增大,“两湖”水质恶化,蓝藻、死鱼等现象持续不断。受不良水质影响,附近居民胆结石发病率急速上升,人民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贵州省为此采取了多种措施,也花费了大量资金,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1997年,贵州省向JICA申报了“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环境综合对策调查”项目。于是,作为JICA对华实施技术合作的专家,稻森悠平来到中国,开始参与猫跳河水域改善这一课题。

稻森悠平无偿提供了4项日本水处理专利技术,还协助贵州省向日本环境省提出申报,无偿获得了价值约450万元人民币的研究设备和分析仪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稻森悠平的团队逐步明确了“两湖”当前的水质成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策略。最终,“两湖”水质得以明显改善,云贵高原湖泊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由于稻森悠平做出的显著贡献,他也荣获了2002年度“贵州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因为颁奖之时稻森悠平正在太湖忙于治理工作未能到场,后来贵州省还给他专门补办了颁奖仪式,对这位专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title

稻森悠平在中国研究水生植物污染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提起太湖,很多中国人都听说过“太湖蓝藻”事件。几十年来,随着沿湖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染因素不断增多,太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政府于1998年正式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太湖治理工作由此正式展开。

2001年3月,JICA与当时的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就中日技术合作“太湖水环境修复示范项目”签署实施协议。稻森悠平作为该项目的日方专家之一,正式参与到太湖的治理工作。中日专家的精诚合作,使得项目实施期间内两项关键技术得以成功开发——分散型生活污水高度处理净化槽实用化技术和实用生态工学净化技术,并且该项目还取得了抑制藻类的突破性实验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巨大。最终,“太湖水环境修复示范项目”圆满达成目标。

太湖治理项目结束后,稻森悠平又深入到中国西南区域,调研了分布在云南中部、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九大高原湖泊,与当地环保部门专家频繁交流,为云南省内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建议。

2007年9月,稻森悠平应邀出席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江苏科技论坛”,并根据自己在“太湖水环境修复示范项目”的亲身经验,作了“蓝藻防治与湖泊治理”的专题研究报告。稻森悠平说明和分析了太湖曾存在的多种类别的污染,解释了蓝藻爆发的原因,指出了治理所需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脱磷除氮。除了对太湖治理项目的经验总结,稻森悠平还就未来太湖的治理方向和要点,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给与会的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稻森悠平的报告内容也成为江苏省和国家有关机构的人士学习和实施的范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次论坛上,针对水污染治理,稻森悠平还特别强调了“四项工作”的重要性,他说:“这四项工作是:一是培养水环境修复技术和管理专家,培养具有发展中国家特点的专业人才;二是建立政府、行业和学术界代表参加的三方体系;三是建立国际网络;四是给予适当的财政援助。”

在中国参与水污染治理期间,面对一起工作的项目人员,稻森悠平常常鼓励他们“坚持才是胜利”。稻森悠平告诉大家,湖泊污染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以及许多西方国家就遇到了湖泊污染的重大环境性问题,虽然各个国家经过多年治理,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也并不存在哪一种方案,能够一次性地解决所有问题。稻森悠平说,湖泊治理任重道远,彻底治理一个污染的湖泊通常需要数十年之久,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工作。

荣获“友谊奖”

从1984年开始,作为对华实施技术合作的专家,稻森悠平不辞辛劳,往返中日之间多达150多次。稻森悠平在中国的贡献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首次将相关专利技术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在红枫湖、百花湖、太湖等水环境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稻森悠平2005年起被聘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期间,也为中国水污染治理领域培养了多名优秀的人才。基于这些显著成就,2009年中国国庆节期间,稻森悠平被正式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并受邀参加了当年的中国国庆60周年观礼庆典。

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治理是各个国家共同的课题。环境有国界,但人心没有国界。深深敬佩并感谢稻森悠平这样心怀大爱的专家。

撰稿:中日双语杂志 《聴く中国語
编辑修改: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