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学者在中国】一边享受,一边挑战

2020年10月12日 人物往来

更多请看:【日本学者在中国】专集

请问您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契机是什么?

读博士之前,我一直跟外语无缘,英语自不必说,中文也不会。有一天,导师突然让我参加与中国(北京和成都)开展的联合研究,这便是我与中国最初的缘分。虽说是联合研究,但并不用常驻中国,只需每年去几次即可。

2010年我初次到中国,那时还不能像现在这样自由地使用智能手机,因此我一直随身携带安装了汉语词典的PC和关于中文会话的书籍,以备交流之需。非常感谢为我这样的人提供机会的导师以及周围那些真诚对待我的人。最想感谢的是当时的联合研究人员之一、我现在的上司宋献方老师,如果不是他在我迟迟无法取得学位的情况下,仍然问我“要不要来中国做博士后?”,我不可能有机会到中国工作。

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主题以及所在研究所或研究室的氛围

我的研究课题是,地被物和坡度对降雨时产生的地表径流有何影响。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围绕这个主题推进各种规模的研究(例如,从1平米以下到100平米,乃至流域规模),而且很多研究结果与以往取得的成果一致,身边的人纷纷表示“虽然有必要(研究下去),但这已经是一个很老的研究课题了”。不过,最近的研究发现了无法用现有的影响因素去解释的结果,不仅是地被物,关于坡度的研究结果也不同于以往,因此还有很多人在通过实验和实地观测结果去推进研究。

196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水文室径流实验室设置了中国国内首个室内降雨径流装置。如今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在利用室内和室外的人工降雨装置进行实验和观测,我所在的研究所于2014年重新安装了大型人工降雨装置。实验土槽宽3m、长10m、高0.8m,降雨强度最大约为300mm/h,坡度可在35度内调整,作为室内装置属于规模相当大的。

title

河流模型实验设施(前方右侧)和人工降雨装置(后方)

title

可以观测地表径流和土壤中的水分移动的人工降雨装置

顺便一提,在开放日以外的时间也有很多人来研究所参观,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自不必说,还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其他人。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经历,比如同事们让我介绍实验设施,而我只会用蹩脚的中文做自我介绍。偶尔也会来一些稍微懂点日语的学生,他们会笑眯眯地跟我搭话。另外,虽然需要提前申请,但我在法政大学校友会认识的在北京留学的学弟学妹(后面会介绍)以及恰好来北京的北海道高中生们也来参观过,大家都开心地表示获得了宝贵的体验。

title

向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的新生介绍实验装置

title

参观设施(左:前面5个人是在北京留学的法政大学的学弟学妹,右:同事正在向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做介绍)

关于研究室的氛围,在我的印象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平时都笑眯眯的。新生欢迎会自不必说,教师过生日时或者找个什么机会,整个研究室会经常一起玩或聚餐,整体给人一种能立即融入其中的氛围。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普遍有重视用餐的习惯,餐桌上方便大家轻松进行交流。平时吃饭时也一样,午餐时间经常有学生过来打招呼。

title

研究室全体成员某一天的团建活动(其中有一个人是教师,大家一起玩得很开心)

title

2019年度的毕业生送别会

所有教师都有很多研究项目,进行实地观测时,包括学生在内,大家都会相互打招呼。写论文时也一样,所有教师好像都会一起应对。也许我的表达方式欠佳,在有人一副以没时间为理由优先个人,不重视集体的态度下,大家居然能很自然地相互帮助,这一点着实令我吃惊。不过,我也有不习惯中国做事方法的时候,比如直到临近调查日期之前才通知我有调查等等。顺便提一下,研究室每次开研讨会的时间都很长,有时一个人就要花掉2个小时(在日本没经历过这么长时间的研讨会)。对发表者来说,这段时间很辛苦,经常会有人提出严厉的问题或意见等,不过并没有“故意刁难”的气氛。

您对考虑到中国留学或开展研究的人有何建议?

虽然我没有资格说什么,但我觉得到中国学习和研究应该会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帮助。关于研究环境等详细情况,其他老师已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过,请各位参考。顺便提一下,关于身边没有日本人怎么办、用日语无法沟通怎么办之类的担心很快就能解决。我刚来中国时,周围也没有日本人,但宋老师告诉我这边有“校友会”。加入一个校友会能认识不同职业和国籍的人(甚至会结识一些在日本的话绝对无法遇到或者产生联系的人)。另外,由于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冯传平老师也经常联系我,每到年末年初时,冯老师研究室的各位成员都很关照我。

title

2020年元旦与冯老师研究室的成员一起到景山公园看完日出后在故宫博物馆前合影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语自不必说,如果还懂中文,那么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和研究生活应该会更加顺利。不过,也可以放平心态选择先来了再说,然后一边享受中国的生活一边学习和研究。

小松 义隆

小松 义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简历
出生于北海道函馆市。2006年从法政大学工学研究科建设工学专业毕业后,作为建设咨询师,从事与雨水储留渗透设施设计和河流模型实验等有关的工作。2010年由于公司重组,遂进入筑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8年博士课程修毕。取得学位后的2018年10月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国际博士后工作站录用。主要通过人工降雨装置的实验结果以及实地观测结果,研究降雨径流的地表径流发生因素。

日语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编辑部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