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看:【日本学者在中国】专集
I. 前言
笔者是于2016年3月到浙江大学工作的。此前在韩国的研究所里担任了5年的课题组长。从担任课题组长的第4年前后开始以日本、韩国和台湾为中心申请了一些公开招聘的职位,还包括美国和欧洲,但当时根本没想过去中国大陆,也完全没有申请大陆的职位。有一天,妻子看到了浙江大学物理学系的招聘信息,就介绍给我,这就是一切的开始。
妻子是华裔马来西亚人,会说中文,而且浙江大学物理学系还有几位我认识的中国朋友。因此,我觉得也可以考虑一下中国的大学,所以决定申请。经过约1年的遴选,我被录用了,从2016年3月开始担任目前这个职位。在应聘浙江大学的岗位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到中国生活。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现在我进入了中国的大学里工作和生活。这件事不禁让我觉得人生充满了变数。各位读者中可能也有人虽然此刻完全没想过到中国工作生活,但说不定几年后就会在命运的安排下沉醉于在中国的研究与生活。本文设想的主要读者是将来可能会到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理科年轻研究人员,希望能为这些人提供一些帮助。
中国的研究环境和教育活动与日本有何不同应该是很多读者最关心的,下面笔者就先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注意到的一些情况。
II. 中国的研究环境及教育活动
1. 各位教师的独立性
虽然可能有例外,但中国的大学并没有采取讲座制,大部分导师都是PI。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位导师的独立性。所以,多数情况下都能在设备和资源允许的范围内,相对比较自由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不过,这种形式虽然拥有能自由推进研究的优点,但也存在危险性,尤其是身为外国人的我们可能会被孤立,无法获得所需的信息和建议,这一点需要注意。
2. 研究经费
单就理科的理论研究而言,可能不太需要担心研究经费的问题。相反,可能还要苦恼于如何花掉所有研究经费。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竞争性资金,以及高效的创业补贴和奖励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经费可以用英语申请,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好像并没有因为使用英语而在审查上处于不利的现象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普通项目通过率约为20%,金额方面,理论研究4年约为60万元。20%的通过率听起来可能觉得有点困难,但其中包括来自不知名小型大学的申请者,所以是从各种水平的研究人员提出的所有申请中选出20%。因此,我们这些被作为高级人才招聘过来的外国教师提出的申请,通过的可能性较高。另外,4年60万元听起来似乎也不太多,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中国,研究生的工资非常低(不过,住宿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足够生活),而且还有一部分是大学支付的,博士后的工资也因毕业院校而异,以浙江大学为例,大约一半至70%的工资由大学补贴,因此能大大减少导师的研究经费支出。
3. 教育活动
中国主要大学的教师数量远远高于日本的大学。因此,授课任务并不太重。就我的学科而言,一年为90个学时,具体就是90分钟的课程半年要每周上2次,剩下半年每周上1次即可。工作量应该远远低于日本的很多私立大学。因此,笔者感觉可以精心准备负责的每个科研科目。另外,通过适量讲课,笔者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应用到了研究中。
教育活动方面,与授课同样重要的是指导研究生做研究,对此有一点要特别介绍一下。那就是,如果对地点和大学不挑剔,目前中国人要想获得一个学术职位并不难。这意味着,如果本人愿意,自己的学生留在学术界的可能性很高。除了极少数大学外,这在日本应该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对重视学生培养的人来说,这是值得考虑的一个因素。
图1:杭州著名旅游景点西湖的风景
III. 注意事项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下应聘中国大学等的教师职位或者接受聘请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1. 要去的学科是否有认识的中国教师
应聘的大学里是否有以前认识的中国教师,如果没有,那么是否有人愿意以东道主的身份热心地帮忙办理招聘过程和录用后的手续,这一点几乎是必要条件。没有的话,后面就无从谈起了。
即使简历上成绩再突出,与其他教师没有任何接触的候选者被录用的可能性也很低,这一点在哪里应该都一样。更何况中国看起来似乎比日本更重视人脉,因此这种倾向很明显。就任前的各项手续离不开中国同事的帮助。另外,来中国的话,办理签证和居留许可的手续也很复杂。上任后要立即开始办理居留许可手续,最初的几个星期笔者几乎每天都要在学校其他教师的学生的陪同下去政府和大学的行政处。没有这些学生的帮助,我自己恐怕做不到。
2. 学科的接纳态度
一定确认好要去的学科或者至少是该学科内的团队是否愿意迎接新教师长期共事,以及是否有正确的接纳态度。主要大学里的新教师大多是终身教职制,学科或者部门是愿意支持新人,还是并不会特别支持,而是让众多新教师相互竞争,氛围不同,上任后的情况也会大不相同。
3. 自己的心态
能否灵活接受当地的文化、常识和风俗习惯,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最大的努力,是在中国度过卓有成效的研究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不仅限于中国,各地有各地的文化、常识和风俗习惯,有时候与日本相差甚远。当然,作为外国人,我们不一定要完全遵守,但只要在当地生活,就需要接受一些对日本人来说有时会觉得不符合常识或者毫无道理的习惯。按照日本的常识认为“应该这样”的意识非常强烈、而且不能容忍其他人偏离这种常识人最好打消念头。在中国生活可能会非常痛苦。
4. 自己的年龄
招聘条件中大多会设置一定的年龄限制。中国的主要分界线是40周岁。不过,中国的年龄限制要求不像日本那么死板,如果认为是所需的人才,有时即使年龄稍微超过要求也会录用。因此,如果您是40岁以上的日本研究人员,而且正在考虑中国的终身教职,那么笔者建议尽快行动。中国的机会应该比日本多,可能性也更高一些。
不过,考虑今后到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年轻人要注意40周岁这条线。许多高级人才引进项目明确设定了40周岁的限制。薪资以及就任后的研究经费等会因是否申请到该项目而出现很大的差别。
5. 家人的理解
这方面的情况因读者而异,但没有家人的理解,则很难在中国度过卓有成效的生活。笔者的妻子是马来西亚华裔,因此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配偶是日本人,听到去中国生活很可能会抵触。如果有孩子,还要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国的居住环境,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之间相差很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可能的话,建议在赴任前至少要与家人一起去一次那座城市。签合同之前,要确认薪资、课时数、启动项目的研究经费和分配的学生数量等,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除此之外,还应该确认与家人的生活有关的事项,即是否有教职工住房、购房价格,以及支付给高级人才的购房补贴(高达百万元)的用途和金额,如果有孩子,还要确认是否有能接收外国人的学校等。
IV. 结束语
各位读者如果觉得前三点注意事项中有两项以上不可行,那到中国来也许就有些困难了。建议各位重新考虑,因为那样的话预计到中国生活会很艰难。但如果前三点均可接受,那么一切就都好说了。当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必本人基本已经想好。剩下的就是与家人商量了。
图2:日暮时分的西湖风景
渡边 元太郎: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ZJU 100 Young Professor
日文:Science Portal China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