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日两国建交以来,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友好交流上,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了两国的友谊和共同发展而积极奔走的友好人士。
在教育和学术交流领域,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也一直颇为密切。早在1979年12月,中日两国政府就签订了《中日促进文化交流协定》,促进中日双方在教育与学术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多年过去,许许多多的奋战在学术和科研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岁月切实地推动了两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今天的【人物】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让人敬仰的科学家——小池俊雄。
小池俊雄教授(图片:人民网记者赵亚辉摄)
建树非凡的科学家
小池俊雄,国际知名水文气象专家,也是推动全球协同观测和构建全球气候观测大数据的先驱和领导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灾害和风险管理中心(ICHARM)主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数据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生于1956年,于1985年获得东京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与水循环有关的野外观测、卫星观测、数值模拟研究和环境心理学研究。
许多人对于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也许并不了解,他们的大部分工作专业而高深,和普通人的生活相距甚远。然而,提到小池教授的头衔和学术成就,却不得不让人叹服。他是全球水循环综合观测期项目(CEOP)的首席科学家,GAME遥感国际委员会主席,全球对地观测系统(GEOSS)计划的起草人之一,日本文部科学省地球观测促进委员会成员,国土交通省的河流改善基本政策审查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关川流域委员会的主席。
作为一名国际知名水文遥感气象专家,他在水文和气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的成就:建立了新一代冰冻圈陆面水文模型(WEB-DHM),并将其应用于亚洲和非洲数十个国家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实践;开发了微波卫星的土壤水分和积雪反演算法以及数据同化系统,生产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全球土壤水分和雪水当量官方产品;发展了青藏高原陆面过程模式,提出了高原大气边界层发展和大气加热过程的新见解。
这些学术成就,对于普通人而言很难理解其内涵和价值。但是,他所获得的诸多国内国际荣誉,也向世人展示了其学术建树的非凡和卓越。他曾荣获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最佳论文奖(1985年),日本气象学会堀内奖(2000年),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水工程论文奖(200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团体成就奖(2003年),IPCC 2007诺贝尔和平奖(2008年)贡献奖状,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2009),国际水文与水资源奖(2009),日本水大学国际贡献奖(2010),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2018)等。
颁发“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荣誉证书(图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科学无国界,中日共钻研
小池教授的学术成就无疑是令人赞叹和仰慕的。更让人敬重的是,在和中国的友好交流方面,小池教授几十年来也兢兢业业,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奔走两国之间,同样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导了“全球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全球能量和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GAME/Tibet)”,在“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项目(JICA)”双边合作计划并任项目日方总负责人。他与中科院共同争取多个青藏高原大型中日联合观测项目,为中科院青藏高原地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宝贵的长期观测数据。他还多次前往中国,为中国科研机构讲学、作学术报告、指导科研工作。
通过长期的合作观测和实验,小池教授也帮助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科研人才,为中国的科研梯队建设和科研人员的能力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提升了中国在气象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在小池教授的指导帮助下,中国建立了青藏高原野外综合试验观测网,填补了高原及其东部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连续观测数据的空白。强力支持了青藏高原观测研究的连续性,为中国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术报告会现场(图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推荐其为2018年度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人选时评价道,小池教授“深度参与中科院青藏高原野外台站布局规划与建设”项目使得中科院在“第三极环境”研究方面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他长期担任“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持续为中科院青藏高原地区研究做出贡献。小池教授长期深度参与中科院整体发展与战略规划,他利用自身国际影响多次推荐中科院科学家在世界一流国际平台开展学术研究并出任要职,为中科院培养了多名青年科研骨干……
“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了解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的人也许不多,但这个奖项的获得者和国家级别的外籍专家奖项却有极高的重合率,分量非同小可。该奖项设立至今,共有34名外籍专家获得此项殊荣,其中有24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9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小池教授获得此项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小池教授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和亚洲季风的水文-气象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预测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已有二十余年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早在1999年,小池教授就曾和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院共同合作实验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分布的纬向效应和高度效应》;2002年,小池教授与中科院共同合作一项国家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基金项目《青藏高原局地因素对近地表层地温的影响》;2003年,小池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合作,共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地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地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发表了《一个基于模拟退火法的陆面数据同化算法》的科研成果。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图片来源: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同时,超越国家和民族,为了共同的学术梦想为世界科学的发展而努力的科学家们尤其让人肃然起敬。气象有晴雨,友好不分时。无论怎样的时期,像小池一样的科学家都没有停止努力。他们的付出并不是空谈和口号,而是由几十年日复一日的观测、实验、报告,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汇聚而成,这些努力并不会成为历史长河的浪花一朵而后付诸东流,他们是铸造历史的砖瓦,也是两国科技共同前进和发展的基石。
撰稿 中日双语杂志 《聴く中国語》 u-how.co.jp
编辑修改 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