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学者在中国】从上海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2019年09月18日 人物往来

更多请看:【日本学者在中国】专集

①请问您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契机是什么?

2014年以前我一直在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岛本功教授(已故)手下担任助教。后来觉得自己到了该独立的年龄,于是开始寻找独立职位。“去申请全球各地的研究所和大学的公开招聘会怎么样呢?”——出于这种单纯的兴趣,我开始申请海外的研究所。现在所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上海中心)是我申请的第二个海外研究所。

②请介绍一下您自己的研究主题和所在研究室的基本信息等。

我对地球上最重要的作物水稻的细胞内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很感兴趣,一直在进行以植物的免疫机制为中心的解析研究。植物利用内源性肽和生理活性物质来控制胁迫耐受性、细胞繁殖、气孔开闭、根部生长、免疫及发育等各种功能。我们打算查明功能几乎未知的内源性肽和生理活性物质的作用,从而明确植物发生各种现象的机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获得的内源性肽和生理活性物质的信息,“自由地设计植物”。

日本学者在中国 从上海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研究室一瞥

日本学者在中国 从上海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定期发布会结束后师生聚餐

③大学里是否有值得一提的设备和支援制度?

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类似于日本的理化学研究所,在中国各地拥有100多家科研院所,拥有约6万名职工,上海中心的组织规划非常好,职工会议基本都是用英语召开。上海中心的优点是,建设了4个拥有高级解析设备的研究室(生物成像、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各研究室都有技术优良的研究人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支持。委托他们进行解析的话,会解析和输出能向论文期刊投稿的结果。通过这种制度可以有效推进研究。希望日本也能采用这种制度。

我以前所在的奈良先端大学院大学,2014年度以前在植物全球教育项目中为校内外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优质的设备解析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但随着项目结束,这种支持也不复存在了。关东和关西等地方如果有能提供优质设备解析的设施,应该就可以更有效地推进研究。

④请介绍一下日本与中国的研究环境有何不同。

我到上海工作前已经做好心理准备,预估可能会存在诸多不便,所幸这只是我杞人忧天。虽然也有一些无法获得的试剂和需要很久才能拿到手的设备等,但科研方面基本实现了与日本相同的环境。

中国的研究经费体系与日本相似,可以分为五大预算来源。1)为基于自由创意的研究提供支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像日本的科研费那样,为年轻研究人员初次申请的研究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分配预算。可以使用英语申请,而且最多可以同时申请3个项目,我也从NSFC申请了2个项目的经费。2)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MOST)相当于日本的CREST(战略性创造研究推进事业),明确规定了任务,小组研究每年的预算规模约为数亿日元。明确规定了应该完成的论文数量,如果是用来培育优良品系的水稻,则明确规定了培育的数量等。另外,3)中国国内的约250个实验室被指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每年能获得数亿日元的预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学科为单位采纳的,因此一所大学里指定了多个重点实验室的情况并不少见。另外,我听说4)省(县)里也会分配研究预算。此外,5)大学和研究所也会提供支援。

⑤您对正考虑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研究人员有何建议?

我个人的感想是,作为日本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可以更多地考虑到中国开展研究。很多知名的中国研究人员都通过千人计划从欧美回到了中国,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的研究环境已经非常完善。

日本与中国同处亚洲圈,文化方面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中国工作和生活应该没有太大困难。日本人最大的优势是能看懂汉字。就这一点而言,应该可以说日本人最适合到中国开展研究。另一方面,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从1960年代的日本到现代日本存在的各种现象在当前的中国都能看到。健康保险等部分社会体系还没有跟上快速的发展,对这方面进行改善是中国社会今后面临的课题。

⑥是否还有其他想要介绍的内容?

目前,50-60多岁的中国知名研究人员中有很多都曾留学日本,但30-40多岁的研究人员中,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人则大幅减少,大部分都是从欧美国家留学归来的。我担心将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可能会越来越淡薄。目前,自然出版集团和冷泉港实验室等都在中国设置了大型分支机构等,中国在亚洲的存在感日益增强。今后,中日两国需要合作,共同引领亚洲的科技发展,我认为,两国保持双边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到日本留学的很多中国学生都是感受到了日本的某种魅力才来日本的。为了让大家身边的海外留学生成为日本的忠实粉丝,同时为了取得研究成果,请一定支持他们,这样将为日本未来的研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在华日本研究者协会(http://www.sti-lab.org/japan.html)。日本研究人员以PI和研究员的身份到中国工作的情况增加。成立在华日本研究者协会的目的是为这些人顺利开展研究提供支持,同时建立一个无论任何领域、专业、出身和年龄等均可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目前大约有60名会员,东到上海,西到毗邻缅甸和老挝的云南省西双版纳都有会员们的身影。虽然由于物理距离比较遥远,很难直接见面开展活动,但正使用邮件和微信慢慢建立联系。另外,在华日本研究者协会不仅为在华研究人员提供支持,还打算成为中日两国的桥梁。如果对中国的研究有任何疑问或问题等,研究者协会可以提供支援。

日本学者在中国 从上海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研究室成员合影

河野洋治

河野洋治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初级组组长

山口县出身。2001年从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博士毕业,先后就职于名古屋大学、独协医科大学和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2015年起任现职。目标是实现植物设计。

日文全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