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功臣”人物系列文章中,多次提到改革开放初期,许多重要的产业工程得到了日本企业和日本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其中,中国宝山钢铁总厂的建设是极为典型的例子,它是在日本新日铁公司(日本钢铁公司)的全面援助下建成的。今天的主人公,正是曾经担任过新日铁社长的三村明夫先生。
钢铁界的知名企业家
三村明夫,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是日本经济界享有盛名的实业家,新日铁公司名誉主席。2013年至今任日本商工会议所“会头”。日本商工会议所是日本三大经济团体之一,其“会头”在日本商工界的影响力非同小可。1993年至2003年先后担任新日铁取缔役及社长,日本钢铁联盟会长,日本经济理事副主席,日本商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主持参与日本核能、新能源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曾任中央教育委员会主席,内阁府经济财政咨询会议议员等,在各方面都相当活跃。除此之外,在中日经济领域的友好往来方面,三村也贡献颇多。
三村先生和中国的渊源,与他曾领导的新日本制铁公司密切相关。新日铁是全球第2大钢铁公司,和中国的往来已有三十余年历史。以新日铁为媒介,三村先生为中日友好搭建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三村明夫、图片来源:日本商工会议所
新日铁和中国钢铁
新日铁和中国钢铁工业的关系历史悠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西方冷战大格局加上中国文化大革命和中国制定的自力更生路线,中国钢铁工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1974年,新日铁参与援助的武汉钢铁厂现代化改造项目成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的转折点。其后,新日铁又全面参与上海宝山钢铁厂的建设。
从1978年的上海宝山钢铁厂第一期成套设备建设开工以来,新日铁公司一直协助中国进行钢铁工业改造事业,并长期派员驻扎宝钢落实相关项目工作。当时的许多基础性但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例如地基改良技术、钻探技术,都是从新日铁传入上海的,解决了许多当时中国长久未能克服的技术难题。
1978年底,宝钢第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当时中方提出开工后三年内建成一座钢铁高炉。新日铁公司审慎评估了当时中国经济状况后,冷静进言三年的时限十分勉强,并提议按照中国国情,将工期目标延长到4年。后来工程按照计划完成。第一期的技术设备以及管理技术,几乎全部是从日本引进的。建成投产的宝钢,炼钢能力从开设时的300万吨上升到了1120万吨,它与1978年缔结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同步前进,成为了日中经济技术合作的象征。
宝钢高管曾说:“从70年代的第一期起至今,新日铁和我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即使在没有特定合作项目时,双方领导每年至少也有1至2回促膝长谈……频繁会面,反复协商……对细节深入阐明,而不只是简单的协议。”日本方面,新日铁的董事会议室里,还装饰着邓小平先生在1978年访日时写给该公司的亲笔题词以及与日本新日铁签订合作协议的照片。
由此可见,宝钢和新日铁渊源颇深且交情持续至今。曾作为新日铁社长的三村明夫,与中国结缘也就自然而然了。
中日睦邻,合作永续
三村先生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吁,中日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非常重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在接受採访时曾说,“中国、日本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大国,也是邻居。通过交流,能给双方带来很多好处。相反,不交流,带来的害处也很大,日本经济界人士对这方面问题有很深的认识。”
三村明夫访问中国,图片来源:中新网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两国的经济交流经常困难重重,阻力颇大,交流停滞甚至中断的时期也有过。例如三村任领导的“日本商工会议所”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代表团访中,但是因为很多原因也中止过。三村先生说,“虽然中日之间在政治上存在很多问题,但在经济上依然会积极进行交流。希望在经济方面可以不受政治的影响,这些年来,日中之间交流尚算顺利,中日民间没发生大问题。访问中止是非常可惜的……近年,受政治因素影响,日本企业投资中国,需要考虑的风险增多。”他也坦陈,相比日元贬值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最让人遗憾的中日经济交流停滞的原因,正是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交流变少。
图片来源:日本东方新报
三村先生常常提及邓小平先生给新日铁的赠言“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共同努力吧!”,呼吁中日双方要努力克服障碍,践行邓小平先生的赠言。新日铁也一直奉行,无论怎样的时期,两国关系如何波动,都和宝钢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三村先生也积极呼吁中国民众加深对日本的认识。他曾说,“人们获取资讯都是通过媒体,但媒体报导的事实只是一个方面,事情本身是多方面的,希望更多的中国游客能通过亲身去日本体会,去了解真正的日本,增加对双方的了解。”
此外,三村先生多年来一直频繁组织企业团体访问中国,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两国的经济合作。例如,自2000年开始,中日经济合作会议就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地区和日本的仙台、新潟等地轮流举办。三村任新日铁公司社长兼日中东北开发协会会长时,就亲任团长,组织包括新日铁、东芝、丸红、三井物产、住友化学、丰田、伊藤忠、日立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日方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议题常常和当下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如2011年的“灾后重建与中日经济合作”,2015的“加强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以及2018年的“减少贸易摩擦推进贸易自由”等等。
和李克强总理会谈,图片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超越合作层面的友谊万古长青
产业层面的交流,对中日双方都有利并且有意义。中日两国虽然一衣带水,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是无论是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文化概念,还是生活方式、社交礼仪都存在极大的差异。三村认为,友谊的出发点和保持长久的秘诀,正是求同存异,谋求互利。而超越这些差异,超越项目协议和合作层面交流的友谊,无关乎利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和魅力。
正如三村所言,每一次签署合作协议后,大家相互间举杯共庆,把酒畅谈,脱离合作层面的个人与个人,摆脱了身份束缚的彼此,相互间看到了真实的面孔。“在共度的这段时光中,由于工作而建立起了信赖关系。我感到这种非正式交流而建立的相互关系,比在正式场合的交流,实际上要深得多,持续得长。”
中日两国间长久深远的友谊,不仅需要三村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不断在官方层面积极努力,也需要两国的每一个普通人,增进了解,加强彼此间的非正式交流,从而使得两国人民友谊比钢铁更为牢固,情义方能万古长青。
撰稿 中日双语杂志 《聴く中国語》
编辑修改 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