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曾经颇受器重,历任多项要职,并有诗作流传至今。而他,却是一位日本人。他不仅为唐朝效力几十年,而且最后埋骨唐土。这位历史人物就是阿倍仲麻吕(又写作“阿部仲满”,日语为“阿倍仲麿”)。中国人也许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他的汉文名朝衡(又作晁衡、鼂衡)可能有许多人知晓。他的故事和诗作,一直被引为中日友谊的美谈。
位于西安兴庆公园内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才华横溢,远渡天朝
阿倍仲麻吕出身名门,生于日本大和国(今日本奈良县)一个贵族家庭,是家中的长子,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他向往唐朝文化,熟读汉唐典籍,汉文颇为精通。
彼时日本崇尚唐朝的各项先进制度,常派出遣唐使去到天朝学习。717年(唐开元五年),阿倍仲麻吕由于才华卓越,有幸被选为遣唐留学生之一。当时,遣唐使的渡航船从日本难波港(现在的大阪)出发远赴唐朝都城长安(现在的西安),五百多人浩浩荡荡在扬州(也有一说认为是明州)登陆。阿倍仲麻吕也由此开启了自己和唐朝数十年的缘分。
阿倍仲麻吕的家乡奈良樱井的纪念碑
碑上雕刻着他的著名思乡和歌“天の原 ふりさけみ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いでし月かも”(极目望东天,皓月挂天边,神驰天之原,春日三笠山——JST客观日本编辑部试译)
学识拔萃的外国进士
阿倍仲麻吕到达长安后,和其他遣唐使一起进入当时教育贵族子弟的高等学府国子监太学学习,攻读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当时的唐朝正值盛世,各项制度都颇为宽容,外国人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唐任职。阿倍仲麻吕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异常勤奋刻苦,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于开元年间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以优异成绩高中进士。据日本学者木宫彦泰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记载,日本存有遣唐使制度的200多年间,一共派出了144名留学生,仲麻吕是其中唯一科举及第之人。
许多人都知道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高等文官仕补,对诗文的要求极高。即使对中国人而言,考中进士者也是凤毛麟角。阿倍仲麻吕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取得进士的桂冠,可见其汉文功力不凡,其学识无疑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高中进士,要求的不仅仅是诗文,还需要应试者深通天下大政,对唐朝的风土人情,民生大事,仪式盛典,时事政策都了然于胸并有独到见解。想来阿倍仲麻吕对唐朝的文化和社会民生也有深刻的了解。
阿倍仲麻吕的思乡和歌在日本被载入“百人一首”
德才兼备,为唐效力
按照唐朝的学制,遣唐使在唐逗留时限为10年。阿倍仲麻吕由于德才兼备,诗文俱佳,早早地结业并得到当朝的赏识,出任官职。史籍中记载他在公元725年(唐开元十三年),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正九品下),其后逐年升迁,历任左拾遗(从八品上)、左补阙(从七品上),甚至秘书监,能经常在玄宗身旁侍奉。由此可见,阿倍仲麻吕本人的确才华学识出众,虽为外邦人士,但深得信任并得到重用。
在唐效力多年期间,阿倍仲麻吕曾请奏归国,被盛情挽留,希望其在唐继续效力。可见其才能十分被赏识。后来,天宝十一载(752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抵达长安城。这批遣唐使的副使吉备真备,正是当年和阿倍仲麻吕一同入唐留学的故交,两位阔别多年的好友久别重逢,不禁感慨万千。彼时的阿倍仲麻吕,已经不再是初入唐的未满20岁的遣唐使留学生,而是一位入唐已经三十七年,仕奉唐朝三十载,功勋卓著且已届五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了。
此次和老友会面,让他思乡之情浓烈,于是他再次奏请回乡。唐玄宗感念他多年为唐朝鞠躬尽瘁,且家有年迈高堂,便应允他回国,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作为一个外国人,被任命为中国使节,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当时也是无上的荣耀,可见仲麻吕的确在当时得到了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753年,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从苏州黄泗浦(今江苏鹿苑)启航,驶回日本。天不遂人愿,这次船队在中途遇上了大风暴,四艘船有三艘各自开到了日本,阿倍仲麻吕所乘的那艘船却下落不明,直到次年依然杳无音信,他们便被推定已经在海上遇难。阿倍仲麻吕在唐任职时的好友,都纷纷作诗悼念。诗仙李白为此悲痛地写下了《哭晁卿衡》这篇名作,以表达对友人悲切的思念之情。“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一生所写的悼亡诗屈指可数,可见阿倍仲麻吕和诗仙李白交情不浅。
位于西安兴庆公园内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上所刻李白《哭晁卿衡》诗
然而,这悼亡诗实际上却是个大乌龙。阿倍仲麻吕的船随风漂流到了安南驩州(唐属地,今属越南),船只并没有沉没,但是他们遭遇了土人的袭击,死了一百七十多人,仅有阿倍仲麻吕等十余人生还。历尽两年多的艰险和辗转,一路坎坷,他们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回长安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世事动荡,阿倍仲麻吕便打消了回日本的念头,决心仕唐终生。他重返仕途,先后深得肃宗及代宗信任,历任要职,由左散骑常侍(御前谏官,从三品)至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河内当地最高官员,正三品),最后官至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据《古今和歌集》,宝亀元年正月最终长眠于长安,天皇追封二品潞州大都督。可谓毕生的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了唐朝。
诗文卓越,广交诗友
阿倍仲麻吕不仅仕途通达,学识过人,而且才华横溢,诗文极佳。性格又相当豪爽,和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密切来往。其中的好友,不仅有上文提及为他写“悼亡诗”的诗仙李白,还有大诗人王维。仲麻吕归国前夕,王维赠诗《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还专为此诗写了很长的序文,热情歌颂中日友好的历史以及仲麻吕的过人才华和高尚品德。此外,唐储光羲、赵骅、包佶、刘长卿等文人,也是他的好友。他们经常一起饮酒赋诗,畅游山水,切磋文学。
他本人曾在准备归国时,作《衔命还国作》赠答友人: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诗中对中国的留恋之情,对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唐玄宗的感戴心情跃然纸上,情感充沛,感人至深。这首史诗,歌颂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至今依然是两国人民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这首作品,后来收录在宋代编纂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也是《文苑英华》中唯一外国人的作品。
仲麻吕回到长安后看到李白为他写的悼亡诗,百感交集,曾写下了著名诗篇《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月冈芳年绘《月百姿》
这些饱含着情感和温度的动人诗篇,是中日友谊的传统和历史的真切见证,让我们身处千年之外的现代,依然能够感受诗人之间赤诚的友谊,也能深切感受到阿倍仲麻吕对唐朝及友人的深厚感情。
撰稿 中日双语杂志 《聴く中国語》 u-how.co.jp
编辑修改 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