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学者在中国】活跃的文科研究职位,我现在的人生最快乐!

2022年07月07日 科技交流

更多请看:【日本学者在中国】专集

沓名 美和

沓名美和
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教授
清华大学日本研究所访问学者/多摩美术大学客座教授/REBIRTH ASIA代表/博鳌文化产业论坛日本理事

简介
沓名美和在多摩美术大学求学期间受到文化人类学等的启发,开始对东亚的文化、艺术和民俗学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前往韩国弘益大学攻读研究生。之后在中国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目前还以东亚文化艺术专家的身份在清华大学日本研究所参与外交活动。此外,作为艺术家,自2013年以来,她开始思考艺术与社会连接的公益性艺术再生项目,并在柬埔寨创立了将子弹壳制作成艺术品的“REBIRTH ASIA”。由于这段经历,她成为了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中国美术大学中的首个当代艺术系、“环境再生与艺术”教授并开始授课。

请问您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契机是什么?

我学生时代原本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研究人员。所以我首先考进了多摩美术大学工艺科,在那里接触到了文化人类学和冈仓天心的思想,遂开始对东亚的艺术、民俗学和文化感兴趣。

以此为契机,我大学毕业后决定去韩国弘益大学读研究生。在韩国时一边攻读研究生,一边在ART SONJE Center综合艺术中心和画廊工作,从事展会策划和海外联系工作,以及其他艺术创新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身为日本人,随着参与到更实际的艺术现场,让我意识到,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不同,整个东亚的近现代艺术史有很多都不明确。

于是,我想作为东亚艺术的专家更深入地了解亚洲文化,因此决定接下来去中国深入开展研究。之后在中国的清华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清华大学日本研究所,同时还以东亚文化艺术专家的身份参与外交活动等。

可以肯定的是,在日本、韩国和中国三个国家学习的经历无疑对我的对艺术和文化的思考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觉得,作为艺术家不只是个人表现,还应考虑是否可以利用艺术创造来让社会变得更好的机制和环境。不仅是自己的祖国,还应将艺术作为解决全世界任何地方产生的问题和困难的突破口。在中日韩三个国家生活期间,我开始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主题和在中国的活动。

我的研究领域是当代艺术。

受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邀请,我于2019年在当代艺术系成立了“环境与艺术”研究室。这在中国还是首次。

我在北京读书时,作为艺术家作品,于2013年发起了连接艺术和社会的“REBIRTH ASIA”活动。这是一项旨在将内战期间留在柬埔寨的大量子弹壳做成首饰进行再生的公益艺术活动。通过把悲伤的历史遗物变成美好的物件,我希望能将其作为重要的历史一页传递给下一代,而不是丢弃掉。不仅是柬埔寨,思考亚洲的历史和文化时,战争史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始于柬埔寨的这项活动在中国和日本也逐渐被认可,通过子弹壳首饰让很多人了解到了柬埔寨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接触亚洲历史的机会。

在鲁迅美术学院,我有一门课就是基于这项活动和经历开设的,即针对生产合理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艺术,重新审视物品的制造。

我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一线发现了很多与日本的差异。

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是大学之间的合作。在日本,著名大学里会有一些专门研究当代艺术的研究室,但每个研究室都是独立的,几乎不会合作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

相比之下,在中国,被称为五大美院的著名美术大学之间都有相互合作,大学之间会激烈讨论如何教授当代艺术以及如何培养世界级艺术家等,并对共享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反馈到教育活动中。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正迅速扩大。提到艺术,人们可能会想到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但今天的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油画或日本画等这些流派。曾经被认为属于不同流派的各领域的艺术家们正在合作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title

“2020年环境与艺术展‘破·立’”的海报(摄影:沓名美和)

在此背景下,我所在的当代艺术系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深入学习编程。目的是可以像使用画笔一样利用数字技术,创造自由地使用艺术和技术的新艺术表现形式。

另外,在学习数字技术的同时,还会深入思考与社会相关的艺术是什么等问题。包括从技术和由技术所创造的社会中获得灵感而诞生的表现,采用从工业技术中诞生的新材料等,艺术创作的范围非常广泛。

日本也有teamLab、NAKED INC、Rhizomatiks、落合阳一等很多利用科学和技术的艺术家并从事科技艺术(媒体艺术),科学和艺术现在已经密不可分了。

title

“信息演奏者”(photo by Frank Feng)

这张照片是我在鲁迅美术学院“环境与艺术”班的学生在疫情期间上网课时用半年时间创作的作品。这个班提出了“信息垃圾”才是现代垃圾的假设,讨论了信息垃圾的本质和再生方法。

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未来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信息垃圾,科技垃圾将遍布全地球,最终信息垃圾可能会让人类丧失人性。

部分学生还编程制作了将信息垃圾变成声音的系统。

近年来,因遭受诽谤中伤等网络暴力而轻生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尝试了利用编程技术将网络暴力转化成声音。

这些尝试今后能否实用还不清楚。即使实用估计也不会立即盈利。但是,结合创造力和技术,会引发讨论。我相信,这些实验的积累会带来引领时代的新型制造业。

大学和研究室是可以失败的地方

当然,研究需要取得成果,但大学是一个无需立即考虑收益的实验性场所。一般社会上,很难长时间持续思考一件无法立即盈利的事情,即使这件事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在大学的研究室里,对于社会上一些比较模糊的问题,即使看起来很离奇,也可以通过丰富的创意和有趣的着眼点发起挑战。我认为,这种试错和实验的积累对创造未来非常重要,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目前我在中国每天都和刚刚走上研究道路的学生在一起。我告诉学生们,重要的不是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掌握讨论的能力和创造出能引发讨论的作品。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能对未来的社会和艺术形式进行新的研究,与更多的人一起创造新的价值观,我个人感觉非常有干头。

日语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编辑部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