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中日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出高产抗盐害大豆新品种

2022年09月22日 科技交流

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JIRCAS)和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通过联合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即使在易发生盐害的土壤中也能提高产量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于8月29日在中国通过品种登记,明年开始作为夏播的主要品种之一在有多处盐害土地的江苏省北部200~330公顷的农田种植。两家研究机构都认为,这种新品种大豆有望使许多存在盐害问题的地区实现稳定的大豆收成。

title

“苏豆27”(左)和成熟个体(右)(图片由JIRCAS提供)

被命名为“苏豆27”的新品种是国际农研用在巴西大豆品种中发现的耐盐基因Ncl的日本株系和另一种用于培育新品种的中国株系杂交而成的。新品种中引入的耐盐基因Ncl具有即使在高盐渍土地中也能减少钠钾积累的作用。国际农研已经在日本的盐害苗圃场证实,引入 Ncl 的大豆品种仍能保持高产。在中国实施的新品种筛选试验和生产力试验的结果表明,新开发的“苏豆27”与在江苏省北部地区主要种植的“徐豆13”相比,产量提高6.9%,种子油脂含量也提高了1.4%,是一种高产优质大豆品种。

耐盐害方面,将受盐害影响最大的幼苗浸入浓度为 0.70% 氯化钠(相当于海水盐浓度的约五分之一)的土壤中培育3周进行测试的结果,发现这些幼苗都能正常发育。通过耐盐性评价试验确认,新品种的耐盐性是“徐豆13”的1.8倍。此外,新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显示出抗性,认定其具有抗病性。

title

耐盐性评价试验比较
用0.70%的氯化钠溶液浸泡土壤,从苗期(第一个真叶期)开始生长三周。左边为“徐豆13”,右边为“苏豆27”( 图片由JIRCAS提供)

中国曾是占世界大豆产量90%的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进入1990年代,也还是世界第四位的大豆生产国。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食用豆油的消费总量迅速增加,1996年成为大豆净进口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另一方面,中国江苏省在黄海沿岸有着约50万公顷未利用的沿海滩涂,1951年至2020年间开发了约45.5万公顷用于农业。国际农研介绍说,黄海沿岸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如果能种植成功需求旺盛,进口量不断增加的大豆的话,将有助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全球范围的大豆供需平衡,这就是此次中日联合研究的大背景。

未来“苏豆27”的应用前景如何呢?据两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介绍,在很多农田都有盐害的江苏省北部,“苏豆27”有望取代目前的主要品种“徐豆13”成为夏季播种的主力产品。首先计划在第一年,也就是2023年种植200~330公顷,由中国政府的推广机构向农民推广,提供种子给农民,并进行栽培技术指导。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也将参与和配合普及活动。

世界的盐害地面积据推算约有8.3亿公顷,其中约53%分布在亚洲大陆。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海水侵入河口和盐水侵入地下水造成的盐害,导致农作物生产力下降的问题尤为严重。引入耐盐基因 Ncl 的“苏豆27”的成功开发有助于促进世界上其他众多同样面临盐害问题的地区开发类似的耐盐品种。国际农研高级研究员许东河说:“基础研究的成果成功实用化,期待能够被推广到更多有盐害问题的地区。”

今后中国对大豆的需求会怎样?熟悉中国农业情况的日本爱知大学名誉教授高桥五郎介绍说,有一篇题为《探秘人造肉|2021,中国人造肉元年?》的报道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人造肉的原料是大豆等植物。未来人造肉的普及速度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近年来以大豆为首的中国对谷物的进口量还将继续增加。由于 2019 年“中美贸易战”,中国减少了从美国进口大豆,从而导致猪饲料中不可缺少的豆粕短缺,使得肉猪养殖户极为痛苦。养猪户比谁都清楚,如果大豆严重短缺的情况不见好转,那么必将会影响中国猪肉的稳定供应。

高桥教授还介绍说,除了上述情况外,新冠病毒和非洲猪瘟的蔓延导致猪肉短缺、价格高涨,希望对大量消费谷物的畜产品的养殖进行调整的趋势,以及中国民众对肥胖和过度摄取动物性脂肪表示不安等健康意识的变化,都是消费者和企业对人造肉兴趣高涨的背景因素。

据路透社最近发自北京的报道,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因全球大豆价格飙升而下滑,8月份的大豆进口量同比下降24.5%,至717万吨,是2014年以来8月份的最低水平。大豆价格飙升的原因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巴西由于恶劣天气造成大豆减产和出口减少,6月份的基准价格已逼近10年来的高位。以豆粕为主要饲料原料的养猪场的亏损也是造成中国大豆进口下滑的另一个原因。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学記者)
翻译编辑:客观日本编辑部
原文刊载于 Science Portal China

日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