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学者在中国】跨越国界共同推进科学发展

2022年05月30日 科技交流

更多请看:【日本学者在中国】专集

小林 和彦

小林和彦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名誉教授

简历
出生于长野县。197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农学部,先后担任农林省蔬菜试验场、农业技术研究所和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期间于1987-1988年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就任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教授。2018年退休,担任名誉教授,同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访问学者。2020年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① 请介绍一下您到中国做研究的经过

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76年2月至3月,当时我即将从农学部毕业,有机会参加了日本东北地区的农村青年访华团。同年1月周恩来总理去世,之后4月又爆发了“四五运动”,回过头来想想,那段时间刚好处于“暴风雨前的宁静”,但当时所有访华人员都带着“文化大革命取得了成功并正在逐步结束”的想法回到日本的。

我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农林水产省(等同于中国农业部)试验场工作,此后40多年一直在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变化对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影响。通过田间实验调查了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因平流层臭氧减少而增加的B区紫外线、大气中持续增加的二氧化碳等对水稻和小麦的影响。无论哪种气候影响都不仅局限于日本,而是涉及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问题,正当我想在国外开展实验的时候,1999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参观了我在岩手县农田实施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实验(照片1)。我当时问他们“要不要在中国也做做这个实验?”,之后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技术转让,于2001年开始在江苏省无锡市的农田进行水稻和小麦的二氧化碳增加实验。后来又将实验地点转移到了江苏省扬州市郊,继续进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实验。

title

照片1

此外,由于预测中国地表的臭氧浓度上升会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2006年又开始实施了臭氧增加实验(照片2)。

title

照片2

② 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在中国的研究内容

我和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中国的农田启动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增加实验是全世界在这个领域开展的为数不多的研究,研究结果写成了很多论文。关于地表臭氧浓度上升的影响,目前仍然在研究之中,2018年我入选 “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开始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行研究。该中心在延庆区建有大型地表臭氧对杨树生长的影响实施(照片3),我与研究人员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实验数据分析并撰写了论文。这种控制实验是定量掌握臭氧影响所必须的,了解这些影响的产生机理也很重要。我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人员一起研究了臭氧通过叶子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并到达细胞膜的运输和反应模型。通过实验和反应模型两个方面估算了臭氧对植物的影响,为降低臭氧的影响提供参考。中国为减少PM2.5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正在削减致病物质的排放,PM浓度最近似乎已经大幅降低。但另一方面,臭氧浓度目前仍处于上升之中,它对植物的影响要大于PM,因此对农作物和自然植被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剧。

title

照片3

③ 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研究机构的特征

中国科学院是负责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的国家机构。日本虽然也有国立研究所,但大多都是隶属于农林水产省(相当于中国农业部)和环境省(相当于中国的生态环境部)等各省厅的研究所,并没有以科学研究本身为使命的政府机构。中国科学院在中国各地设置了100多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我至今为止在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北京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大家也可以在《 日本学者在中国 》系列中找到关于中国科学院其他研究机构的文章。另外,中国科学院还有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中国科学院大学,负责培养优秀的学生并分配到各个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的综合研究实力在2020年的Nature Index中位列世界第一,而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加在一起,得分约为综合实力排名第二位的哈佛大学的2倍,约为地球与环境领域排名第二位的亥姆霍兹联合会(德国)的3倍,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如此强大的综合实力并不单单是靠人多实现的。比如日本环境省预算的某个项目,不但被评审委员质询对环境管理的贡献,最后还来一句斥责“这不是应该使用科研经费的研究!”,但在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可能只会因为未能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才会受到斥责。听说不仅是对研究人员个人进行的评估,对研究所的贡献也要进行评估,就像日本职业足球联赛的J1-J2升降级那样,根据评估结果更换研究所的等级排名。

中国政府的其他机构也有很多研究所。我知道的不多,但有时感觉研究内容会受到所属政府机构的制约。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给我的印象是,与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一样,研究人员可以自己决定研究内容。事实上,正是这种印象让我觉得“可以跟这些人一起工作”,这便是我决定与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人开展联合研究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位在日本的大学取得学位并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的另一家研究所工作的朋友也建议我与土壤研究所进行联合研究。

④ 请您介绍一下日本与中国的研究环境有何不同

简单来说,我觉得“在中国做研究进展更快”。也许因为我是“客人”,可以免去研究以外的工作,但学生优秀而且积极性高也是我在中国的研究进展顺利的原因。例如,东京大学的学生中虽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人,但他们会被找工作分散注意力,而且很多学生不会(或无法)选择研究,这与我知道的中国科学院的学生不同。此外,如上所述,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做决策的速度之快也是研究进展顺利的原因。

⑤ 您对考虑到中国搞研究的研究人员有什么建议?

已经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做过研究的人请参考《日本学者在中国》系列的其他研究人员给的建议。对于没有这方面经验的人,我强烈建议至少先到国外做一年以上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你的研究,而且也有助于你的个人发展。目前全世界最具发展势头的中国的研究所和大学作为研究场所今后会变得更加重要。另外,在决定中国的研究地点时,首先与要去的研究机构进行交流,感觉“可以一起工作”这种直觉也非常重要。此外,来自值得信任的中国朋友的建议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⑥ 与中国进行研究交流之我见

将科学研究纳入国家框架中的国家主义最近势头似乎在增强。然而,正如巴斯德所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只有通过不受国界限制才能进步。中国科学院的综合研究实力也是让中国外流的人才顺利回国的原因。和我一起做过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很多都是在欧美和日本取得研究成果后回到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就职的。另外,与留在欧美的中国研究人员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研究成绩。

日本人看中国,就像1976年的我一样,往往会被对中国的期待或者畏惧而模糊了双眼。目前中国不仅是经济规模,在很多科学领域也远远超过了日本,只有积极与中国开展人才和研究的交流,才有望促进日本的科学发展。

日语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编辑部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