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学者在中国】大学培养创业精神

2022年05月24日 科技交流

更多请看:【日本学者在中国】专集

小池 政就

小池 政就
一般财团法人日中创新中心 业务本部长兼首席研究员
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

简历
2008年取得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技术经营战略专业博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东京大学助教和日本大学副教授等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并作为日本众议院议员参与了政策制定。2018年起在清华大学研究中日之间的产学合作机制。

① 请问您到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契机是什么?

我不仅在日本还在美国和欧洲学习和工作过,鉴于近年来中国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我觉得这个之前几乎不了解的邻国可能会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于是怀着好奇心来到了北京,并且很幸运地得到了在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title

笔者摄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前

与我想象中的北京是一座永远笼罩在灰色雾霾中并且被严密监控的城市相反,湛蓝的天空、广阔的清华校园和开朗、积极的校友们立即吸引了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可以感受到人和社会的热情之高,或好或坏我每天都在感受着刺激。

② 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课题

我关注的是以中国的IT领域为中心从技术开发到社会应用的机制,我刚好就在处于该领域领先地位的北京的大学为核心研究这个生态系统。

我博士攻读的技术经营学专业,就是分析从科学技术的研发到商业化过程的学问。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些障碍,而中国的顶级IT企业突破了障碍,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实现了增长。我正把自己置身于这种机制和环境中开展研究。

③ 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是否有值得一提的设施或支援制度?

清华大学的创业生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产生想法的“创意”阶段、将想法变成商品和服务的“创新”阶段、确立为商务的“创业”阶段,以及向社会提供附加值的“创造价值”阶段。

主要负责“创意”和“创新”这前两个阶段的在大学里举办的讲座和举办创业大赛的孵化器设施X-lab;负责“创业”和“创造价值”后两个阶段的主要是清华大学科技园(TUS)。X-lab以提供MBA课程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首,还与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美术乃至医学等多个学院合作,开展激发学生创意和创新的教育及启发活动。TUS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及人才培养和经营咨询等,同时还提供便于大学、企业和个人相互融合的环境。

title

清华大学科技园(TUS)

另外,在聚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关村地区,除了校内外的孵化器设施和科技园等各大学的附属设施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和大量的研究所,整个区域形成了广泛的域内人才和资金流动体系。

通过这样的体系和环境,大学的技术和创意克服了研发过程中的障碍,实现了社会应用。

④ 请谈一谈中日两国的研究环境有何不同

研究环境因领域而异,在我所涉及的领域,中国“容忍失败”的环境和文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前面提到的顺利推进技术开发和商业化的机制外,还能感受到允许失败和鼓励挑战的创业生态理念。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田轩副院长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为95%”。对此日本的经营者问道:“为什么成功率这么低,大学还鼓励创业?”田副院长解释说:“我们期待年轻人的活力和感受性”,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接受失败”。

大学会预先告诉学生失败了也没关系,即使失败了也会鼓励他们重新再来。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们认识到,不仅是大学,整个社会和国家也是这种观点时,就会有助于他们进行下一次挑战。

谈到精英教育,日本也存在容易导致官僚主义、鼓励“尽量不失败”的倾向,其弊端就是产生了“始终害怕失败的扣分主义和先例主义,不能接受别人的失败,也不允许自己失败”的文化,这不仅不会带来创新和技术开发,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

⑤ 对正考虑到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研究人员您有什么建议?

日本对中国的印象有失偏颇,请在牢记这一点的基础上冷静考虑。

在日本社会对中国的亲近感只有约10~20%的舆论背景下,不少人对与中国开展科研合作持否定态度。近年来,还出现了在中国的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研究的日本研究人员受到日本国内指责的情况。遗憾的是,这种环境不太可能很快得到改善,如果将来的重点是在日本国内活动,那么对此就需留意。

另一方面,自己在中国的调查显示,约半数的中国人对日本有亲近感,无论研究还是商务领域都对与日本合作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来自中国的热情,来自日本的消极态度让很多在中国的日本人也感受到了“温差”。

在中国,日本人也可以自由开展研究,虽然竞争和评审很激烈,但很容易让技术和创意成型,并且市场和挑战的舞台也很大,所以容易获得成就感。

title

笔者(左一)参加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的节目

日语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编辑部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