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大学和大阪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阐明了精子为了与卵子相遇而从子宫向输卵管移动的机理——精子蛋白质会与子宫和输卵管连接处的某种物质结合在一起而移动。受精过程离不开精子的游动。此次的研究成果,有望推动不育症诊断及避孕药的研发。

正常小鼠的精子㊧会从子宫向输卵管移动,但特定蛋白质“GALNTL5”无法发挥作用的精子㊨则未能发生移动(供图:熊本大学)
精子进入子宫内后,会从子宫经输卵管游动向卵子所在的输卵管壶腹部。要与卵子相遇,精子就必须通过子宫与输卵管的连接处,但具体怎么通过的此前一直未能明确。
研究团队对与受精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全面调查,注意到了蛋白质“GALNTL5”。研究证实,无法产生这种物质的雄性小鼠会出现不育症状。观察发现,这类小鼠的精子没有从子宫向输卵管移动。GALNTL5与子宫和输卵管连接处的一种糖类物质发生了结合。研究认为,这种结合对于精子从子宫向输卵管的移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日本,约有四分之一的夫妇曾接受过不育检查或治疗,其中半数病例的不育原因被认为与男性有关,但约4至5成男性不育病例的原因不明。
既往研究多聚焦于精子生成数量不足或游动能力异常等问题。主导研究的熊本大学的野田大地副教授强调了此次研究的创新意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揭示了精子在体内与卵子相遇的机理。”
通过检测此次发现的蛋白质,有望实现对不育症的诊断。如果能人工抑制蛋白质与糖类的结合,还将推动避孕药的研发。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英国科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原文:《日本经济新闻》、2025/9/30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GALNTL5 binds GalNAc and is required for migration through the uterotubal junction and sperm-zona pellucida binding
DOI:10.1038/s41467-025-63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