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胚动物门(统称二胚虫)将底栖性头足类(章鱼类、金乌贼类)的肾囊内部(尿液中)作为生活场所。由于未发现其对宿主有害,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共生关系。二胚虫的身体由多细胞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细胞构成,且完全不具备消化道、肌肉、神经系统等任何器官,是一种身体结构极为简单的动物。大阪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研究科的古屋秀隆教授,从栖息于北海道沿岸的栗色章鱼体内发现了两种二胚虫新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日本动物分类学会期刊《Species Diversity》上。

图1常木二胚虫的特征(供图:大阪大学)
A:整体形态;B:头部;C:生殖腺;D:幼虫侧面;E:幼虫腹面图。染色方式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标尺分别表示50微米(A)、10微米(B-E)。
古屋教授发现了二胚虫类物种的近半数,其中多数是在日本沿岸发现的。迄今已记录的二胚虫物种超过50种,印证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微小的寄生虫世界里,日本动物区系也极为丰富。此次发现的两个新种中,一个为表达古屋教授对恩师常木和日子先生的深切敬意,命名为“常木二胚虫”,另一个则依据发现地白糠町,命名为“白糠二胚虫”。
就二胚虫的物种而言,在古屋教授开始研究之前,不仅不存在专门的研究学者,二胚虫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从进化地位、发育、生态、物种多样性,乃至基因组层面——几乎均未被明确。
此次的研究有望通过深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成为培养从儿童到成人各年龄段人群对“人与自然的联结”及“生命尊严”关注度的契机;同时,有望通过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为构建科学与社会的健康关系奠定基础。
古屋教授表示:“在我们肉眼难以捕捉的微观世界中,存在着结构惊人、种类多样的生物。这些微小生命不仅支撑着自然界的平衡,有时更成为开启医疗与环境科学未来之门的钥匙。这项‘照亮’未知而精密的微观世界的研究,在满足人类知识探索欲的同时,也有望为实现可持续社会作出贡献。”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