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天文台等研究机构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生命必需的元素磷是在新星爆炸中形成的。新星爆炸发生在恒星演化的最终阶段,即白矮星的表面。此前,人们认为磷是在质量较大的恒星迎来寿命终结时的超新星爆炸中生成的。
磷元素可能是由恒星表面爆炸产生的(示意图,供图:国立天文台)
然而,与整个银河系中磷的总量相比,超新星爆炸的产生的磷较少,为此有学者指出这种现象应该是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所致。研究团队通过再现元素量变化的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当质量为太阳的7到8倍的恒星发生新星爆炸时,可以较好地解释银河系内磷的总量及其变化。地球在46亿年前形成时,磷的含量比现在更多,这一条件可能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原文:《日本经济新闻》、2024/6/10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论文:Phosphorus Enhancement by ONe Novae in the Galaxy
DOI:10.3847/2041-8213/ad3f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