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以前曾经盛行一时的气功“伪科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大陆的人体特异功能热,曾经涌现过许多耳朵辩色识字的特异功能者,让很多人对人类认知的革命性变化产生了强烈的期盼。
时过境迁,浮躁回归理智,当人们不再寄希望于奇迹时,奇迹就真的出现了。只不过这个奇迹不是发生在我们的耳朵以及我们的肉体,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实现的。
近几年与人工智能(AI)一样火热的概念还有VR与AR,前者是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之略,后者是Augmented Reality即“扩张现实”之缩略。VR说的是在计算机上虚拟一个现实世界,让你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要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设备,比如VR眼镜,戴上它你就可以如入仙境。比如戴上SONY的PlayStation VR眼镜与耳机,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进入三维世界的体验。而AR则是给真实的现实世界标注上相关的数字信息,与计算机图像相结合,把虚拟世界映射到现实世界。一个代表性的应用实例便是2016年7月由任天堂与精灵宝可梦公司授权开发的《精灵宝可梦GO》(也有叫《口袋妖怪》的)。这个游戏让许多玩者走出室外,到处去捉“妖怪”。
VR与AR的概念催生了许多可穿戴设备,比如上边提到的眼镜与耳机。其中,耳机的演化更是日新月异,演化出一个新词叫Hearable即“可听设备”。这种可听设备利用“蓝牙”等无线技术,不再需要连接耳机与收听机器的连线,相当于把电脑按到耳朵里,不仅解放了利用者的双手,而且可以识别位置信息,同时进行多语种之间的翻译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始实现了“耳朵识字”。
可听设备的出现使得几近销声匿迹的日本厂家又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譬如,中国消费者久违的Onkyo(音响)公司就推出了“完全无线(TWS)”的耳机。
以制造通信设备与人脸识别技术见长的NEC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室内位置侧位功能,这种功能将人工智能与地磁传感技术相结合安装在耳机里,从而对目的地进行导航。佩戴这种耳机者就不必观看手机,只要“听”导航即可。而且,因为每个人的耳朵的形状不同,所以可以用“耳纹”代替指纹利用音响特性进行个人身份认证。以此产生的附加应用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日本电子产品界的领头羊索尼公司(SONY)早在2018年就开发出一款叫做Xperia Ear Duo的可听设备。其特长是不会堵塞耳朵,从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进入智能手机的信息(诸如短信,新闻,音乐,电子邮件等等)变换成声音信号传输到耳朵里,不会妨碍利用者做别的事。并且这种信息的传输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可以根据利用者所处环境做出推介。譬如,当利用者在上下班的电车上时,传来的信息是电车通行情况与交通预报以及当天的主要新闻。当利用者要搭乘飞机时,会传来天气预报等等。它可以根据累积的利用者信息,通过人工智能对利用者的需求做到精确判断,传输你想要的信息,把沉没在信息海洋里的利用者解放出来。
说到SONY,中国消费者应当是非常熟悉的。上个世纪SONY、夏普以及松下电器等日本厂家可以说在中国是家喻户晓。那时候拥有一台SONY电视,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SONY的“随声听”(Walkman)更是给许多学习外语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然而,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日本厂家并没有把握好机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曾经拥有“随身听” 、耳机、CD一整套系统的SONY,在音乐下载服务方面也早于苹果公司。却没有跟上消费者的需求,让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一家独大。在其后的应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异军突起,涌现出许多新兴企业。
即使在“可听设备”领域,先行者也并非日本企业。所谓的“完全无线耳机(TWS)”,事实上是德国厂家最早在2008年开发的。2015年瑞典厂家Epickal的EARIN M-1与2016年德国厂家Bragi的The Dash相继推出以后,市场才开始爆发。苹果公司的iPhone8取消了耳机插孔,更是为“完全无线耳机(TWS)”推波助澜。
“后来居上”的日本厂家能否把握住市场机遇,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把市场做大,还得经受时间的考验。
供稿 戴维
编辑修改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