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美欧“数据流通圈”构想意味着什么?

2019年01月09日 信息通信

对于日本信息产业的观察者来说,2018年12月19日的两件事或许意味深长。

其一,是软银(SoftBank)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二,是日本政府提出一个日美欧“数据流通圈”构想。

笔者在上一篇随笔(见《客观日本: 从欧姆龙的手表式血压计看日本的数据战略》)里,谈到日本设立“数据流通推进协议会(简称DTA:Data Trading Alliance)”与“官民数据活用共通平台协会(简称DPC:Data Platform Consortium)”,并且在国家层面建立促进数据流通机制的战略。所以,日美欧数据流通圈的构想并不意外。但是,这个构想冠以“日美欧”三个字就有点不同寻常了。

上文提到在数据(尤其是个人信息数据)流通领域,欧洲与日本没有类似美国的GAFA,或者中国的BAT那样的龙头企业,处境比较尴尬。但是,相对于欧洲是由许多小国构成,日本有一亿三千万人口,其国民产值居世界第三,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因此,在数据经济领域图谋与其体量相称的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数据流通领域,各国的战略考量并非一致。欧洲出于历史原因,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非常严格。2018年5月出台的《EU一般数据保护规则(GDPR)》,严禁将在欧盟采集的个人信息数据未经本人同意就拿到欧盟以外。如若违反该法规,则会被处以最高达2000万欧元或者该企业全球营业额之4%的巨额罚款。这个法规不仅针对GAFA与BAT这样的巨大企业,许多活跃在欧盟的日本企业也一样会受其规制。

考虑到日本在2017年改订了《个人情报保护法》,欧洲委员会在2018/9/5同意作为例外,考虑允许日本企业将其在欧盟内采集的人个信息数据带到日本,让日本企业暂时松了一口气。

客观地说,美国企业是受GDPR法规影响最大的群体。据报道,在2018/8/27有1200多家美国新闻网站不能被欧盟居住着者阅览。GDPR法规出台之前,美欧之间有一个相互尊重通信隐私的君子协定,所以,美国企业在欧洲的个人数据采集是不受限制的。后来,因为2013年原CIA职员斯诺登的暴料,欧盟取消了这个君子协定,酝酿并颁发了这个GDPR法规。

美国因为各个州的法规有差异,以及企业界的公关活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日本能聚合美欧,实现日美欧“数据流通圈”的话,则对日本信息产业界来说是一个利好的因素。

日美欧“数据流通圈”构想意味着什么?

然而,要实现日美欧“数据流通圈”,不仅要有法规的对接,还要有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制订。以前有句话叫,“一流企业搞标准”。这或许是日本业界加大对数据标准化力度的动力。

与政府呼应的是民间企业向数据流通业的转向。软银作为日本IT行业的改革者,向来是时代的弄潮儿。这家以超低价格为武器,占据日本通信业三分天下的巨人,正在寻求向数据服务业转型。据称,软银决定将其通信部门40%的职员转向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的Uber以及中国的滴滴出行成立合资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下,软银的上市是一个分水岭,它的走向某种意义上可以观察市场对这一转型的评价。严峻的是软银上市的第一天其股价下跌15%。显然,市场对其前景并不太乐观。究其原因,或许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走向有关。软银宣布与华为切割,这样的话,不仅其5G业务的布局要重新考虑,已经投入运营的4G基地局设备也要更换,这对其来说是一笔沉重的投资负担。

在个人信息与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的新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日本的这个日美欧“数据流通圈”构想,能不能实现,对全球的经济与政治会产生怎样的冲击,还需继续观察。

供稿 戴维
编辑修改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