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学生实习与企业人才培养

2019年11月05日 产学研合作

坂东 真理子

昭和女子大学 理事长兼校长

坂东 真理子

支撑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从哪里培养出来的呢?

20世纪下半叶,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到泡沫破灭,人才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和职场中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和高中毕业的年轻人步入职场后,不仅是工作相关的知识技术,从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到严格遵守时间、诚实工作不偷懒等价值观都需要重新学习。

如果是文科生,在大学里学了什么、现在能做什么以及大学的成绩基本都不重要。

大学最受期待的功能是入学考试的筛选功能,能进入一流大学的学生被认为头脑聪明。就业时也重视面试,会询问打工经历和社团活动经历。招聘企业不会说希望应聘者大学所学的专业能派上用场等话,而是期待被录用的人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就职,然后在职场接受教育培训,变成符合职场需要的人。

支撑这一切的是经济增长,是长期稳定的就业和年功序列等待遇。

但在经济泡沫破灭后的20多年里,日本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陷入了迷茫和混乱状态。长期稳定就业和年功序列制度开始受到严重破坏,本应在职场中培养年轻人的中坚阶层精疲力竭。因此,应届毕业生也被开始要求具备“即战力”。

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一定的知识就要参加资格考试和语言能力考试等。要求大学教育重视培养实务人才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的呼声高涨。

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最近开始引进让学生们毕业前体验实际社会的实习制度。实习的确是能有效培养人才的制度之一。但日本很多实习的时间都非常短,有的只有1周,更短的仅实习3天,甚至还有只实习1天的一日实习。只是以实习的名义开始了招聘的前哨战。

欧美企业的实习时间一般长达1个月或者半年等,与之相比,日本实在太短了。虽然经济同友会带头推进了为期3周至1个月的长期实习,但由于接收企业的负担过重,需要由大学承担实习费用。

被认为重视利润的欧美企业把教育和培训不一定会到自家公司工作的大学生作为社会责任,而被视为“社会公有物”的日本企业则认为在不确定是否会到自家公司工作的学生身上花时间和精力是浪费,是负担,这种想法太缺乏远见。

整个社会都需要分担培养人才的责任,否则企业就没有未来,社会也没有未来。因为不信任大学的教育,所以不重视大学的成绩,只针对到自家公司工作的员工认真实施教育培训,这种20世纪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人才流动性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作用。

大学应该让学生扎实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并掌握基础学习能力,企业也应该认可大学的教育。在实习等方面,企业也要履行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在人才流动性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通过重新学习开辟新的职业生涯,全社会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文:坂东 真理子(昭和女子大学 理事长兼校长)
原载自JST《产学研合作月刊》2019年10月号
翻译编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