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 “樱花科技计划”成员共话日本(上):中国“英才”眼中的日本
刘子丰和苏慧哲是2018年樱花科技参加者。尽管时间已过去一年,但提及樱花科技和对日本的印象,两人毫无暌违感,甚至带着些许的兴奋。
刘子丰(右一)与日本学生合影
刘子丰告诉我:为了怕自己忘记,他将当年参加樱花科技的活动及感想,以游记的形式做了记录,有2万字呢!每每翻看,感慨万千……
“树木,我记得我当时首先对树的数量非常震惊,一路上全是树,我们中午过去,走在树荫下,一点都不觉得热;还有,就是对树的大小非常震惊,因为我住在上海,很少见到那么粗壮的树,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日本非常看重对自然的保护。”这是苏慧哲发自内心的感叹。
刘子丰:挑战日本诺奖大师益川先生的“16小时”工作记录
樱花科技成员访问日本高中
日本中学体育社团活动一景
刘子丰,2019年9月开始就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荣誉计划物理方向。他一个很健谈的男孩。采访当日,上海酷热难耐,而他则正装出席:白衬衫配领带。在整个分享过程中,他反复提到日本人的着装、气质、优雅,想必这些词已然成为他心目中日本人的记忆符号。秩序、安静、科技、双手递物,这是2018年参加樱花科技活动,日本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记。
刘子丰说,樱花科技让我见识了“学霸”的优秀和其学习态度。尽管参加樱花科技是去年的事情,但他仍回味无穷。他对日本、日本人的看法,绝非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而是,发乎内心,有理有据。
2018年樱花科技中安排了诺贝尔奖大师的见面和讲座。能够亲自聆听大师讲座,想必是一件很幸福之事。
“益川敏英先生是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虽年近八旬,但仍很精神、也很有气质。甚至没人搀扶、也不拄拐杖。”刘子丰在当年写下的游记中生动地勾勒出益川先生的“最初印象”。他对人的气质、形象格外关注。在他看来,人的外在形象背后是一种“克制”和“约束”。 “东京街头齐刷刷的白衬衫,是日本人克制的真实写照……我乘飞机途中邻座老奶奶,气质优雅、几乎全程都在安静地读书。还有活动项目也是严格遵守时间,比如活动安排中写着大学讲座8:40开始,那么开始一定就是这个时间,几乎不会延误一分钟。在他看来,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源于日本人的自我克制。”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分享活动
在诺贝尔大师见面会上,益川先生还分享个人的科研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每天要学习工作16个小时(还不包括吃饭时间)。这让刘子丰很是佩服。“回国后,我也尝试了一下,试图挑战益川先生的16小时。但到了12.35个小时就坚持不下去了。”(笑)在刘子丰看来,能够连续工作学习达到16小时的人,绝对是超人!应该是科学家的标配!今年9月起,刘子丰将正式进入大学。“上大学后,有机会我还想挑战益川先生的16小时记录!”他半开玩笑地说。
日本的生物实验室同样给刘子丰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在日本实验室,有两个惊奇的发现:一个是一种很神奇的插头,是拿有弹性的电线挂在天花板上的。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日本多地震、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而生物实验一做就好几天,而且实验材料非常非常贵,这种插头可以有效防止断电。而另一个发现则是日本实验室的氛围。在刘子丰看来,科研并不意味着死气沉沉。“那种工作台式的实验室也是跟国内差不多,有很多的实验设备。但布置得还是比较轻松随意的。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各种大头照贴在柜子上,很可爱;你可以在各种奇奇怪怪的试剂、试管、仪器中发现各种‘手办’,比如星球大战系列……”
左图:实验室的“防震”插头;右上:实验室的各种“手办”摆件 右下:刘子丰参观日本实验室
对日本科学未来馆的参观体验,让刘子丰又有了新的发现:日本科学未来馆有很多科学交流员,都很热情,看到你就会和你来交流展品,这是中国国内有所欠缺的。国内的科技馆,你只能看到展品发光发热在动,但背后的原理你是看不到的。而在日本有了这些科学交流员,他们会帮助你理解其中的原理,科学未来馆起到了它传播科学的真正作用。
日本科学未来馆的科学交流员
苏慧哲:日本人对世间万物都有“敬畏”,值得深思
苏慧哲
苏慧哲,2018年樱花科技参加者,上海大同中学在读。她是此次五位樱花科技受访者中唯一的女生。开朗、率直,理性、观点犀利。
十年动漫经历,让她对日本似乎更有发言权。尽管没有系统学习过日语,但由于喜好动漫,苏慧哲日常日语交流不在话下。“樱花科技活动中,我还义务担任了一下翻译呢!”说这番话时我能够感到她心中的自豪感。
“我去年参加的樱花项目中有一项茶道表演和体验,印象深刻:茶道反映的即是人生。你看,茶,很苦,但与之搭配的茶点却是格外的甜;还有茶道,动作很多,仪式感很强,很讲究,苦乐人生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
樱花科技让苏慧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索:首先,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日本,吃饭之前要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我受用了)。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种对周围人的礼貌,或者是对做饭者的感谢。但到日本后,我进一步了解到,日语的原来的句子是‘いただきます’,是”頂く”变形而来,更加准确的意思是,接受高位者的赏赐。除了对做饭者表达感谢,还有对大自然的‘给予’表示感谢之意。还有就是去参观神社,当我们在神社前照相时,导游便提醒我们不能站在鸟居中间,因为那是‘神’走的路,听起来似乎有些迷信,却不失为日本‘敬畏心’的好例子。”
体验日本料理
其次,是科技与自然的关系。“这与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是密不可分的。我的确很崇尚科技,但同时我也热爱自然。我认为这两者本来就应该是一同发展的。真正发达的科技,是要和自然完美结合的。”在苏慧哲看来,要做到上述这点并不容易。“发展科技不能损害自然。从很早以前开始,我们一直有依靠科技改造自然的想法,但却一直对环境都不友好,尽管其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人类本身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的,而通过改造自然来服务人类,从概念上就刻意的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但人若离开了自然,就没有其它的归宿了……
神社前净手处
“不损害自然的改造方式,是科技与自然相结合。”一直以来,我们对自然的单方面利用,并不能算是结合。比如说我们火力发电,利用生物化石燃料,然后还回去了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的温室气体,这就好比我们拿了需要的东西却给予对方不需要的东西,这种就是单方面的;但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树,这些温室气体能够重新被利用,这些温室气体能进入循环当中,则是我们也给予了对方他需要的东西,这就是结合。换言之,科技与自然的结合,就是科技也融入到了稳定的自然界的循环当中。现在这一点做的不够好,恰恰是因为科技还不够发达;现在科技的发展方向,大体也是朝着高效率、低能耗且环保的方向发展的,我认为以此发展下去,终会有一天科技能与自然相结合。实现这一目标,其实对自然的敬畏这一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自然不是单纯的‘给予者’,而是‘合作伙伴’,甚至是我们的‘老师’……”
苏慧哲对人与自然的一番详尽阐述,让人深深动容。看得出她是做过一番细心观察和研究的。
五位“樱花科技计划”受访者
今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希望上述五位樱花科技成员的分享,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启迪。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够走进日本,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感知日本,进而增进中日两国青少年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为中日两国间的友好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感谢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上海交通大学马博士等相关机构及个人对本采访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供稿:陈小牧
图片:刘子丰、周亦奇、苏慧哲、尹杰弘、臧彦哲、陈小牧等提供
编辑修改: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