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味增汤”是妈妈的味道

2014年04月08日 人在东瀛

“从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开始,我们这里生产的黄酱就作为贡品送到‘宫内省’了。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都很喜欢这里的黄酱。”12月12日,在日本爱知县冈崎市“八丁味噌之乡”的史料馆,年轻的女讲解员这样笑吟吟地对我说着。看来,中日“老字号”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强调历史悠久的同时,都还喜欢炫耀与上层乃至于皇家的关系。

我追问了一句:“现在的明仁天皇还吃这里生产的黄酱吗?”讲解员愣了一下,很快就恢复脸上的笑容说:“明仁天皇和他父亲的口味不一样,好像不喜欢我们这里的黄酱。听说,他是在皇宫里面自己做黄酱吃呢。”天啊,这样的国家一级机密,普通民间的一个小小的讲解员怎么会知道的呢?我,不再追问了。

伫立在一幅图画前,我又愣神了。图画中一男一女在黄酱生产现场,奇怪的是男人下身包着兜裆布,上身穿着衣服,女人下身也包着兜裆布,上身却赤裸着。我想起看过的一些日本“老照片”,明治、大正年间,一些日本女性就是这样赤裸着身躯与男人们一起在煤矿、金矿、海面辛勤地劳作着。她们没有自诩是“半边天”,但她们是日本产业近代化的真正先驱啊!据说,现在“八丁味噌之乡”有面积7000坪,员工70多人。当年,这里有面积一万多坪,员工有多少人呢?女员工又有多少人呢?讲解员说她回答不上来。

日本人把黄酱称为“味噌”,据说前身就是中国大陆自古以来一直食用的“酱”、“豉”。但是,它究竟是如何传入日本的,说法则有很多。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在平安时代(6世纪末)的时候,通过朝鲜半岛,中国的黄酱传入日本,随后与日本原有的肉酱做法融合,成为现在日本“味噌”的原型。而这个“噌”字,还属于日本自家造的“和式汉字”之一,由此形成日本特有的大豆发酵食品。就这样,适合日本地方风土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味噌”在各地诞生,成为了支撑当地饮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看着一个又一个特大的杉木桶,我对“味噌”的生产过程更感兴趣。据介绍,每个大桶里面,可以放入6吨大豆。为了让它在两年内完美发酵,上面要压上3吨的石头。而这个石头的堆摆很有讲究,形状类似金字塔,摆放上去以后,即使遇到地震也不能坍塌下来。只有具有了十年以上经验的师傅才能从事这种工作。日本人的精细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清晨一碗酱汤,保你身体健康”。这种被日本人称为“味噌汁”的酱汤,甚至被视为“母亲的手艺”、“妈妈得料理”、“妈妈的味道”。都说日本的男人长不大,应该说与这种无日不在的“味噌文化”也是有关的。

在“八丁味噌之乡”的销售店,我发现这家生产“味噌”的公司,同时还在生产“味噌点心”、“味噌清酒”、“味噌冰激凌”等等。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敢于并善于让传统食品与时俱进的民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