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理科大学药学部药学科斋藤显宜教授与该校研究生院药学研究科的博士生吉冈寿伦等人的研究团队于2月5日发表研究成果称,备受期待的抗应激新药——δ阿片受体激动剂或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具有疗效。该发现有望推动IBS治疗药物的开发。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24年12月25日刊的网络版上。

图:研究概要。通过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小鼠的实验发现,δ阿片受体激动剂(DOP激动剂)可通过调控大脑岛叶皮质中过度活跃的谷氨酸神经传导,来改善IBS样症状(供图:东京理科大学)
IBS是一种虽无肠道器质性改变,但反复出现腹泻、便秘和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的疾病,据估计全球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局限于对症处理,其病因尚未明确,但心理应激被认为与发病密切相关。
此前,研究团队曾探讨过作用于δ阿片受体的化合物成为精神药物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发现遭受过情绪应激的小鼠会出现典型的IBS症状。同时还证实δ阿片受体激动剂对现有药物难以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δ阿片受体激动剂相比于现有药物起效迅速,且可能伴随较少的副作用,目前正作为新型抗抑郁药进行临床试验。
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着眼于δ阿片受体在调控内脏功能的大脑岛叶皮质中富集这一现象,探讨了δ阿片受体激动剂作为IBS治疗药物的有效性。
岛叶皮质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区域,与喜怒哀乐等情感及其伴随的生理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让目睹其他小鼠遭受攻击而经历应激刺激的抑郁症模型小鼠(cVSDS)口服墨水溶液,并依据墨水溶液在肠道中的移动距离来评估肠蠕动程度。同时,依据在直肠内施用少量辣椒素时的反应,评估作为IBS指标的肠道痛觉过敏性。
对于患有腹泻型IBS的小鼠,研究团队分别采用了全身给药(皮下注射)、脑内给药(脑室内注射)、直接向岛叶皮质给药的三种方式施与δ阿片受体激动剂。
结果显示,无论哪种给药方式均能调控肠道蠕动的活跃度,并减少因辣椒素施用引发的肠道痛觉过敏相关行为。
研究团队进一步测定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小鼠岛叶皮质中谷氨酸浓度后发现,随着应激水平升高,岛叶皮质中谷氨酸传导活性增强,从而诱发腹泻症状。与此相反,施用δ阿片受体激动剂后,谷氨酸传导受到抑制,腹泻症状得到缓解。
斋藤教授指出:“当前IBS治疗药物的患者满意度较低,亟待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本研究成果表明,δ阿片受体靶向治疗药物在通过中枢作用缓解应激的同时,有望改善IBS样症状。尽管此前已有中枢作用型治疗药物,但存在药物起效时间较长,且疗效显现前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两大问题。δ阿片受体激动剂有望展现出攻克现有治疗药物问题的潜力。”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论文:Agonists of the opioid δ-receptor improv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like symptoms via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OI:10.1111/bph.1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