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中国,成长在日本,后来到美国做研究的根岸英一凭借开发以金属为催化剂让有机物相互结合的“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成就,于2010年与铃木章和美国理查德·赫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根岸一生积极活跃于国际舞台,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还深受中美两国科学人的爱戴。
根岸英一博士演讲(2014年7月,JST樱花科技高中项目)
根岸于1935年出生于旧满洲国新京特别市(现吉林省长春市)。父亲就职于南满洲铁道旗下的贸易公司,1936年随父亲搬迁到哈尔滨市,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代。
1943年根岸又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搬到日本统治时代的朝鲜仁川府(现韩国仁川广域市)生活,不久又搬到京城府城东区(韩国首尔特别市城东区)。
战后的1945年11月,根岸回到日本,在神奈川县大和市度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时代。他从高二下学期才开始发愤学习。最后通过努力考进了东京大学工学部。从应用化学科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工作。工作后也对研究很感兴趣,于是前往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辞去帝人的工作后曾到雪城大学工作过一段时间,1979年就任普渡大学教授。
根岸的研究课题是名为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反应。交叉偶联反应是指,不同结构的分子有选择性地结合的反应。1972年,与根岸共同获得诺奖的理查德·赫克发现了通过以钯为催化剂的交叉偶联反应制作化合物的方法。得知这个消息的根岸也想从事这一研究主题,于是开始埋头研究。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有效合成目标化合物的方法,但根岸着眼于采用有机锌试剂的偶联反应。成功的话可以稳定合成复杂的化合物。通过研究实现的偶联反应后来被称为“根岸偶联反应”。
这种反应现在主要用于新药开发领域,还促进了有机EL显示器等制造业的发展,对全球的化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蔼可亲的形象
根岸性格非常随和,跟谁都能友好相处,对于前来采访研究内容的记者也会耐心地说明直到对方理解为止,这一点非常有名。同样,他对待学生也是如此。
用英语演讲的根岸英一博士(2014年3月,浙江大学)
由JST主办的“中日大学展暨论坛”2014年3月在浙江省等举办时,根岸与大学生的交流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当时根岸在浙江大学举行了一场特别演讲,在现场倾听演讲的是该校校长林建华等约400名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会场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人站着听。
根岸用英语演讲,但会场的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理解,并在提问环节中踊跃提问。根岸因其能够以一种使学生能够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课而闻名。
会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甚至有人站着听(2014年3月,浙江大学)
根岸对氧化和还原的化学现象以及催化剂在其中的作用等进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之后,他说到“ABC关键词”是致力于研究工作人员应有的一种觉悟。
A指做任何事都要雄心勃勃“Ambitious”。B指重视基础研究的态度“Basic research”。C指催化剂“Catalyst”。
A和B很容易理解,但最后的C源于根岸的研究主题,他介绍了催化剂的作用在氧化和还原反应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大家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样,开展能照亮世界的研究和活动。
另外,他还以诺奖的获奖概率为1000万分之1打比方说,1000万是10的7次方,所以研究生涯共有7道关口。这7道关口如同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后、助教和教授7个阶段,确认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并开展研究至关重要。
在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有很多学生举手向根岸提问。问题大多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然后询问根岸自己今后该如何做等有关个人发展方向的问题和咨询。
学生和年轻研究人员等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迷茫,纷纷向根岸寻求关于未来方向的建议,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演讲会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围上来请根岸给自己签名。之前没来得及提问的学生继续提问,还有很多人想合影留念,根岸被这些年轻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中间,但他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始终耐心地微笑应对,令人深受感动。
演讲结束后与根岸博士一起合影留念,台上挤满了学生(2014年3月,浙江大学)
演讲结束后台上挤满了学生拍照(2014年3月,浙江大学)
之后根岸与JST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绍兴市参加了学术交流会。欢迎会上气氛非常热烈,甚至还准备了卡拉OK比赛。根岸用中文唱了一首《夜来香》,博得全场喝彩。
但不幸突然降临。2018年3月12日,根岸夫妇在伊利诺伊州驾车出行时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掉入沟中。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根岸下车去求救,但迟迟没有回来,妻子根岸堇担心他的安危下车去寻找,结果急性失温,虽然后来被送往医院,但依然不幸去世。以爱妻而著称的根岸从此变得心意黯淡,3年后的6月(2021年6月6日)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去世,享年85岁。
文/摄影:马场錬成(科学记者)
翻译编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