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的灾害及其对策(21) ——新冠病毒威胁下的避难该怎么做?

2020年06月18日 抗灾防灾

更多日本防灾减灾措施,请看作者专页

又到了梅雨季节,紧接着台风也要来过来了。除了风雨洪水和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今年又多了个新冠病毒感染的问题要面对。日本的新冠疫情虽已趋于平缓,但全国解禁后,东京等地的感染病例又有回升,病毒卷土重来也未可知。因此,当自然灾害来临,而人们又不得不去避难场所时,该如何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与扩散就成了避难所面临的紧要问题。

1. 灾害避难时的老问题

在日本,只要发生了地震或暴雨、洪水或泥石流等,气象厅和地方政府就会通过电视、手机和大喇叭灾区民众发出预报警报。灾害如果继续升级,政府就会发出避难警报或指令,这个时候日本各大媒体电视台也都会拍摄几个避难所的场景。镜头里多是一脸担忧的老人妇女和尚未晓事的孩子们的场景,展示避难者的各种心态(图1)。

title

图1 去年10月19号台风过境时长野县某避难所

2019年有个调查,以问卷形式的统计了日本全国5年来有过避难经历的500名20到69岁男女对避难场所的感受*[1],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一半的避难设施是大中小学校;8成多的避难原因是台风和暴雨,因地震躲到避难所的人还不到两成;避难期间有6成的人对避难所的厕所不满意;有近8成人关心灾害的最新消息;近两成的人在避难前不知道自家附近的避难场所位置(图2,图3)。

这个调查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日本人对避难场所的认识。

title title title

图2 避难所经历者调查结果(单选项目)

title title

图3 避难所经历者调查结果(多选项目)

2. 灾害避难面临的新问题

早在日本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初期阶段,日本政府和医学界就已意识到在未来灾害发生而必须实施避难时,极有可能无法避免“三密(密闭空间、密集人群和密切接触)”的局面,而导致新冠病毒的集体感染与传播。

相对以往避难所的各种困惑与问题,如何避免新冠病毒集体感染与传播是未来灾害避难中的最紧迫课题。

(1) 内阁积极对应,方针已既定

日本内阁府、厚生劳动省及相关部门为防止避难所发生病毒的集体感染策定了对策方针,并制定了纸壳床、简易帐篷等各种室内隔离措施(图4),以及消毒、检查等具体措施,并计划从今年7月份开始实施这些具体措施。各都道府县也随之制定了相应的对策,部分地方政府也组织了相应的避难训练。

title

(1)纸壳床与纸板搭建的隔离房(石川县某避难所,NHK报道截屏)

title

(2)避难所用简易帐篷(上田市某避难所)

图 4 避难所内设法隔离人群

(2) 地方政府行动迟缓,“自助”很重要

图5是6月14日东京都各个避难所防止病毒感染扩散的物质储备情况。很遗憾,各种防止病毒感染扩散的物资储备充分的只占所有避难场所的4-18%,而完全没有储备防止病毒感染扩散物资的避难所却占有14-52%。再从安倍口罩的发放过程看,各地政府的行动大大滞后于内阁府的方针。在此情况下,民众的自助意识和行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从自助的观点看,除了要准备以往灾害时的应急必须品和熟悉自己住所和公司的周围环境外,还应立即准备能够帮助自己防止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的物品。

title

图5 东京都避难所防止病毒感染扩散的物资储备状况(《每日新闻》2020.6.14)

(3) 室外简易帐篷或许成为必要

在必须避难时,除了政府准备的避难所的隔离和消毒措施外,避难民众还有什么可以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办法吗?当然有。那就是利用室外避难场所,比如避难广场、避难公园、中小学校操场和高台停车场等,这些场所应当比去拥挤的避难所更安全,但是前提是你得有顶帐篷。

图6所示这种轻便又不占地方,价格不贵的2-4人用室外简易帐篷应当是首选。这种帐篷风大时不一定适用,但作为地震、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室外避难可以救急使用。

title

图6 轻便帐篷

另外,还一定要查阅一下自家所在区域的防灾风险图,看看有无防灾广场,防灾公园和防灾绿地,以及徒步避难途径。如防灾风险图中没标明的话,你可按风险图上的联系方式向有关部门咨询(图6)。

title

图6事先通过风险评估图确认避难场所及避难途径(图片出自川口市官网)

(4) 还要做哪些准备?

除了帐篷,还需要准备全家能用3到7天的防止病毒感染的用品。如一次性口罩、肥皂或香皂、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要备好在应急背包里(图7)。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避难场所,避免“三密”,戴口罩、勤洗手和勤消毒都应成为今后的新生活常态。

title

图7 防止新冠病毒感染扩散的自助对策(图片川口市官网)

有关其他防灾应急对策与备品,笔者在之前文章《日本的灾害及其对策(12)——暴雨、洪水》中都有叙述,本文不再赘述。

3. 道法自然

人类不过是世界上万千物种之一,区区几百万年的人类史与经历了46亿年地球演化史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类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看上去很是辉煌,但这并非是与天斗与地斗的结果,而恰恰是敬畏自然,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修得的结果。无论是看得见的台风洪水泥石流和地震海啸,还是看不见的辐射与病毒,如无敬畏之心遭受惩罚也绝非偶然。

供稿 李鸥(日中防灾环保研究会 副会长)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参考资料
[1] 石川淳哉,災害時の避難所に関する調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