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将日本公害的教训带给世界

2014年05月29日 能源环境

去年10月,在熊本县熊本市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各国签署了对汞的采掘、使用、废弃等行为作出国际性规范的《防治汞污染 水俣条约》。条约中的“水俣”取自熊本县水俣湾的地名,由于工厂排出的汞而导致当地及八代海沿岸的居民罹患“水俣病”。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了避免其他国家重蹈日本的覆辙,如今,日本正积极地将其公害的教训转达给世界。

 “虽然该条约的签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我衷心希望,为了消除汞污染,该条约能够尽早发挥实效,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应该通力合作,切实履行条约约定,早日实现一个没有汞污染的世界。”

2013年10月10日,在熊本市召开的“防治汞污染 水俣条约”外交会议上,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在签署条约后,对各国代表等与会人员说了上面的话。

这次“防治汞污染 水俣条约”外交会议,包括约60多个国家部长级官员在内、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出席,加上国际机构、NGO成员等,与会总人数超过了1,000人。大会全体一致通过了《防治汞污染 水俣条约》(简称《水俣条约》),该条约旨在降低汞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对汞的产出、使用、排放和废弃等行为作出了全面规范和约束。

除了电池、体温计、荧光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之外,汞还作为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品、农药和化学制品。同时,火山喷发和煤炭、石油燃用时也将产生汞物质,并变成气体排到空气中。然而,汞的毒性极强,如果进入人体内,将对中枢神经和内脏产生严重损害,引发视力病变、运动障碍、全身痉挛等病症,最严重的情况将导致死亡。

日本一直以来都在为实现水俣条约而努力。其最大的动力就是希望日本所经历的水俣病悲剧不会在其他国家重演。水俣病是由于熊本县水俣市的化工厂将甲基汞作为废液排入水俣湾而引起的(参见“专栏”)。

以水俣病为契机,日本开始重视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由此推动了日本企业开发和制造“去汞”产品。日本对汞的需求量从最高(1964年)的年2,500吨下降到现在的年10吨左右。

从世界范围来看,汞的生产和使用也呈减少的趋势。然而,由于汞是无法进行降解的,所以它将通过食物链溶入地球资源的循环,并逐渐浓缩到生物体内。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13年全球汞评估报告》(2013年1月发布), 2010年全球人为向大气中排放的汞含量约为1,960吨。其中,占全体35%的727吨汞是小规模黄金采掘场进行汞合金法(利用汞提取黄金的方法)提炼时排放的。该过程中产生的汞污染已成为生产黄金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深刻问题。其次,煤炭发电厂等煤炭燃烧排放的汞约为474吨,占全体的24%。

在《水俣条约》中,对如下行为作出了规范:出口汞需要事先要获得进口国的同意;减少在小规模黄金采掘中使用汞;2020年以后,原则上禁止含汞产品的制造和进出口;采取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汞的措施;合理处理含汞废弃物等。该条约的签署国达到50个,条约将在签署后第90天起生效。UNEP希望在今年内能够促成该条约生效。

日本政府在水俣条约外交会议上表示,将通过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在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垃圾处理领域,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并在今后的3年内向其提供总额为20亿美元的援助。同时,协助发展中国家培训汞污染防治专门人才。

2011年,水俣市国际汞研究所所长赤木洋胜(左)向来自中南美的研究者传授汞分析法。(赤木洋胜  提供)

2011年,水俣市国际汞研究所所长赤木洋胜(左)向来自中南美的研究者传授汞分析法。(赤木洋胜 提供)

小常识――――――――――――――――――――――――

水俣病

食用了含有甲基汞的鱼、贝的人或食用者是孕妇的情况下,生出的孩子将患上水俣病。很多重症者或死亡患者都是住在熊本县水俣湾及八代海沿岸的居民。由于1956年最初出现水俣病病例的时候,还无法查明其病因,因此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传染病。1965年,在新泻县的阿贺野川流域,也发现了和水俣病同样的病例,被称为“新泻水俣病”。1968年,日本政府正式认定甲基汞是水俣病的病因。之后,凡是诊断为水俣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医药费和生活费将得到政府补贴。现在,被诊断为水俣病的患者超过约3,000人。

1977年起,开始清除含有汞的淤泥,并将其填埋到防洪堤内侧的工程。工程于1990年结束,填埋总面积达到58公顷。现在,填埋后的土地上建造了足球场、网球场、水俣病资料馆等设施,成为绿色葱郁的公园。水俣湾的汞浓度也降到了国家标准以下,当地的渔业也重新恢复。

――――――――――――――――――――――――――

文/泽地治(日本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