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在银幕光影中走近日本——近年日本电影在中国放映情况

2016年10月05日 文化历史

在银幕光影中走近日本——近年日本电影在中国放映情况

在昔日曾经爆发大规模反日游行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日本的社会现状,以及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在日本电影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的中国籍学者,从电影的角度,解读中国人如何看日本。

如今,中国的电影市场非常红火。2015年共上映国内外电影358部,票房收入约为8400亿日元(440亿人民币),而同年日本电影的票房收入为2171亿日元。其中,占票房收入四成的是80部外国影片。

为保护本国电影产业,中国政府对每年放映外国影片的数量设定了上限,而目前的情况是,这些外国影片大部分为好莱坞系列电影或迪士尼电影。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影片很难跻身其中,日本电影也不例外。

日本动画电影能否匹敌好莱坞影片

从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中旬的约5年间,在中国公映的日本影片共计7部,其中5部为动画电影。这5部动画电影是:《塞罗奥特曼电影版:超决战!贝利亚尔银河帝国》《哆啦A梦:伴我同行》《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另外两部是故事片《垫底辣妹》和《寄生兽》。

其中,2015年在中国公映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创下除美国外的外国影片年票房收入第一的好成绩(约90亿日元)。此前在中国也曾公开放映过几部《哆啦A梦》系列影片,但均未获得如此成功,其原因在于电影上映前盗版泛滥的缘故。

而《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3D特效只能在电影院观赏,而且近年来中国各地多次举办"100哆啦A梦秘密道具展"活动,也为这部影片的热映奠定了基础。在竞争呈白热化的中国市场,已成为"Cool Japan"代名词的日本动画电影也并非"麻将桌上的安全牌"。而日本故事片(真人剧情片)在中国市场更是人气低落,近年来院线上映的《挪威的森林》等影片的票房都很不理想。

日本电影在中国的黄金时代

然而,距今30几年前却是日本电影在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刚刚结束,中国人处在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中,他们对日本电影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以高仓健为首的日本影星受到全国人民的追捧。从1978年到1991年的14年间,全国共上映76部日本电影(其中真人剧情片74部,动画电影2部)。在中国外汇储备有限的经济情况下,德间集团首任社长德间康快不计利益得失,竭力向中国介绍日本电影,由此形成持久的日本电影热。

不过,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欧美的娱乐片进入中国市场,逐渐威胁到日本电影的地位。当时,针对中国电影界"希望多引进好莱坞式的日本动作片"的要求,日方只能用田宫二郎主演的《快枪手》(1967年)以及石原裕次郎主演的《暴风勇士》(1969年)等旧作暂时应急。日本电影开始无法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逐渐失去人气。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和国产娱乐影片全面占据中国电影市场,日本电影几乎失去了跻身的空间。在此我介绍一个事例,或许在思考日本电影如何进入中国市场这一问题上具有启发意义,这就是前不久在中国公映的《垫底辣妹》。

通过银幕再现真实的日本

领先全国公开放映(2016年4月)一步,《垫底辣妹》于2015年6月率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当时,笔者与数百名中国观众一道欣赏了这部叠印中文字幕的作品。包括部分滑稽的日语台词,被中文字幕版替换成了无伤大雅的"温和"的中文,对此我略感遗憾,但观众席中传来的大笑声还是让我感到惊讶。

显然,有些观众是学过日语的,他们听得懂日语,可以不借助中文字幕而对日语台词直接做出反应。放映结束后,笔者对观众进行采访时听到这样的感想:"对于经历过高考的我们来讲,这部电影的内容非常容易引起共鸣","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窥见日本年轻人的生活及其家庭关系,非常棒"。

在银幕光影中走近日本——近年日本电影在中国放映情况

《垫底辣妹》

今年4月,《垫底辣妹》公开放映,票房收入突破7亿日元,观众好评如潮,中国最畅销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还刊登了梅雪风撰写的影评。这篇影评的论点可归纳如下:

部分国产青春片从青春的复杂、多元中,只截取 "泡妞,打架,堕胎"等血色和桃色的因素,对青春做出的诠释是片面的,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也是消极颓废的。制片方显然是试图抓住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借此达到盈利的商业目的。而影片《垫底辣妹》讲述的是一名少女为了找回失去的自我存在价值而奋斗的故事,对于与青春相伴的各种问题既不回避,也不夸大,而是生动地展现出青春的真实风貌。作品让人感受到一种善意,它来自对世界本身美好的相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对个体宽容平等的态度,这种善意与故事情节的明快发展相辅相成,给观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由此看来,《垫底辣妹》这部影片不但受到一般观众的欢迎,也为中国的青春片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由于赴日中国游客增加以及互联网的发达,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已成为近距离的存在,人们对于日本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越来越感兴趣。《垫底辣妹》之所以获得中国观众的青睐,或许正是因为这部影片满足了他们希望更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愿望。今后,预计中国将兴建更多的艺术影院,观众的需求也会变得更加多样化,相信中国观众对于表现日本人真实生活的电影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人员交流的可能性

中国2015年全年观影人次达12亿,平均年龄不足22岁。根据市场原理,为了满足最大公约数观众的需求,中国的电影制作不能忽视被称作"网络一代"的观众的喜好。为此,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网络流行小品,以及流行歌、流行语,均可成为电影题材。此外,网络反响也对作品的评价和票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附带提一下,中国有6成电影票都是通过网络购买的,远远高于美国的2成。

另一方面,部分中国电影评论家曾尖锐地指出:对网络资源的过份依赖可能会导致电影作品内容和品质的降低。举例而言,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一部热门电影意味着票房收入超过80亿日元(5亿人民币)。

而这些热门电影的一部分是出自年轻新导演之手。其中有些新人导演非常熟悉年轻一代观众的喜好,并据此进行构思和策划,筹集资金,但是他们缺乏驾驭一部作品的导演能力。虽然在包括有才干的摄影师在内的,经验丰富的演职人员的辅佐下,他们尚能勉强完成一部作品,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创作方式持续下去的话,有可能会导致中国电影文化的衰退,令人担忧。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了山田洋次执导的《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以及《家族之苦》,而阪本顺治执导的影片《团地》则荣获了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山田导演在电影制片厂制度中磨练出的导演才能,以及阪本导演在小投资低成本的严峻条件下称职地完成创作任务的能力,同样得到了中国电影界同行的认可。

在银幕光影中走近日本——近年日本电影在中国放映情况

左:阪本顺治导演的作品《团地》中的一个场景(提供:2016《团地》制作委员会)右: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坂本顺治导演(左)接过奖杯(摄影:竹端直树)

事实上,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几位前来观赏日本电影的中国电影人。他们表示:"日本电影的导演风格细腻,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对此我印象深刻。

此外,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日本电影周的开幕影片《人生的约定》也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观看。不过,与其说他们对这部为搞活日本地方经济而拍摄的应景之作本身感兴趣,不如说是为了一睹男主演竹野内丰和江口洋介的风采而来。这两位演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因出演一系列日本热播偶像剧而获得很高的知名度。

鉴于目前中日两国电影界的现状,恐怕很难立即展开全方位合作合拍项目。眼下更现实的应当是人员的交流,也就是通过某种形式让日本优秀的演职人员参与到中国电影的拍摄制作中来。

实际上,将由松竹公司的本木克英导演执导的中国电影《Uta不是流浪狗》,就在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了制作发布会 。目前,日本电影界在制作上偏重动画片及根据漫画改编的真人电影,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状态,期待着日本电影界通过与中国电影界的合作交流,为日本电影注入生机和活力。

刘文兵刘文兵  LIU Wenbing

日本电影研究者。生于1967年。中国山东省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超域文化科学专业表象文化论课程博士课程毕业。博士学位(学术)。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学术研究员。著作有《10亿中国人的日本电影热爱史》(集英社新书,2006年)、《证言 日中电影人交流》(集英社新书,2011年)、《日本电影在中国》(中文,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日中电影交流史》(东京大学出版会,2016年)。获2015年日本电影笔会(Pen Club)大奖鼓励奖。

转载于日本网
http://www.nippon.com/cn/

相关连接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