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一场没有死敌的革命--读明治维新史有感

2016年04月28日 文化历史

一场没有死敌的革命--读明治维新史有感"死敌"的意思是一个革命的对象、万众仇恨的对象,革命中是目标,革命后也永不为人谅解,永远得不到解脱,遗臭万年的人物。在中国,这类人物就很多,最典型的是历史上宋代投降派的秦桧,至今被雕成石像跪在岳飞像前。

中国人即使没有去过日本,对东京的上野公园可能也不陌生,它曾在鲁迅先生的著作里出现过。查其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野公园里有一尊西乡隆盛的立像,端的是高大雄伟、英姿勃勃。西乡是明治维新的第一功臣,为他立像是理所当然,但距离西乡像不远处,居然还有一座纪念"彰义队"的纪念碑,这就希奇了。这个"彰义队"就是在西乡率新政府军兵临东京(当时叫江户)时,不满旧幕府军事总裁胜海舟与西乡达成的"无血开城"做法,盘据在今上野宽永寺一带,与新政府进行殊死的武装抗争,最后在史称"上野战争"中大部被歼。

这样一个反革命组织,按我们中国的话讲,叫做对抗人民、死不悔改,彻头彻尾的反动派。而且铁案如山,永不得翻案。可是日本人居然堂而皇之地为之立碑树传,且大大方方地把碑立在了革命英雄西乡的旁边。设想,如果在中国的某一个公园里,这边是毛泽东的立像,那边是蒋介石的,可能吗?

若说"彰义队"不过乌合之众没有代表性,那么我们来看看旧幕府的代表人物、最后一任大将军德川庆喜的"下场"。

德川庆喜虽说是在明治维新前两年的1866年才正式出任幕府的最高职务大将军,但他在此之前就作为实力人物干下过两件事,一是指挥旧幕府粉碎了后来的革命军主力长州藩的第一次军事政变(禁门之变);二是上下奔走,迫使天皇批准了搁置8年的《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按中国近代史惯用的语言,前者是"双手沾满革命烈士的鲜血",后者是"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

德川庆喜就任大将军后也是对维新革命一直对抗的,他亲自发动了"讨萨"战争,引发了"鸟羽伏见大决战",战争失败后才被迫投降。

对这样一个反动政府的代表人物,一个战犯中的总战犯,明治维新政府是如何处置的呢?在上述西乡与胜海舟的会谈中,除了达成"无血开城"协议外,另一重要决定就是把德川庆喜送到离东京不远的水户实行"软禁"。软禁从1868年4月开始,次年9月整个解放战争(日本史称戊辰战争)结束后,软禁也就解除了,为期只有一年半,这就是战犯的待遇。其后,他完全成了自由人,他不再过问政治,政治也不过问他。于是庆喜公整日以摄影、狩猎、赋诗填词、下棋养鸟,悠哉悠哉。1897年返回东京,定居巢鸭。1998年,获准进皇居拜见明治天皇。1902年被授予公爵之位,1913年因肺炎去世,享年73岁。

问日本人,谁是坏人,他可能告诉你一大堆。再问他,遗臭万年的坏人是谁,他可能一个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自做主张强行签下公认是不平等条约《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那个井伊直弼,放在中国相当于李鸿章,甚至比李更坏,因为李还有朝庭之命可以遮挡,井伊则完全是擅自主张,罪责无可推卸。这种人在中国绝对是要死后鞭尸的,但他被刺杀后的100多年后,却被塑成一尊铜像站在日本的著名都市横浜的扫部山公园里,并有碑文颂曰"断行开国"。

人死即佛,这个观念也许真的扎根在日本人观念中了。

文/安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