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新常态下的日企:为什么愿意在中国种地“吃亏”?

2016年12月02日 在华日企

- 推动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发展的日本企业 –

最近,一篇“日企在华租地种地亏损5年成笑柄”的文章在中国网络上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 。这篇文章提到,2006年在山东省政府的要求下,朝日集团投资公司、住友化学、伊藤忠商事的3家公司在莱阳市成立了山东朝日绿源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附加价值农作物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然而,5年过去了,这家外资农业公司拥有的千余亩农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甚至不除草,完全是“顺天收”,一亩地的农作物产量仅仅是当地人的一半。在这里工作的当地村民表示,种了十几年地,没见过这么“花钱伺候”土地的:不撒化肥,全用牛粪堆肥,为此还投入了300万元建造了现代化的堆肥工厂;除草不用除草剂,而是用手拨草;农药极少打,偶尔用,也需由专家指导;土壤定时检测,确保养分均衡; 用于种植玉米、草莓和小西红柿的温室设有空调、自动浇水装置,用机器检测苗体的病毒、虫害以及是否具有免疫力。另外,该公司还养殖了一千多头奶牛,牛粪就被运到堆肥工厂进行堆肥。每头价值2万元的奶牛分别来自新西兰和澳洲,都是三代以内有高产奶记录的优质奶牛,这些奶牛在大片草场自由活动,而进入牛场的人员和车辆只能走规定的路线,并要事先消毒,以防把病菌带入牛场。

该公司成立后连续5年亏损,变成了当地村民的笑话。对此,该公司坦言,短期盈利不是目的,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个循环农业示范项目,生产出安全、放心和高质量的农产品。莱阳虽然土地肥沃,但是经过化肥和农药的侵蚀,土地已经退化。所以,在开始的5年主要让土壤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一位日本专家曾说,使用化肥农药的土地就像运动员用兴奋剂,短期内立竿见影,长期则使土壤板结,贻害无穷。日本一直有“身土不二”的说法,即人类摄入的食物大多来自于土壤,土壤里的微生物通过食物进入人的身体。如果土壤变差甚至被污染,人也会生病。

在朝日绿源农场的大门口,有一块很大的看板对循环农业做了介绍。

图1. 朝日绿源对循环型农业的介绍

16_1202_1_1.jpg

不仅如此,该公司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毫不妥协。例如,当地农民取水灌溉的水井是10米左右,而朝日绿源则用200米深的井水,目的的就是避开农药化肥残留严重的地表土壤。为生产高质量的乳制品,2008年成立的山东朝日绿源乳业有限公司引进了UTH杀菌法、ESL制法等日本的技术,保证加工出来的牛奶保持新鲜、营养,不再需要任何成分调整。他们对自己这样“费力不讨好”的决定很有信心,因为中国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将使日本的循环农业理念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中国自古标榜“以农为本”,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也是先在农村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的生产力、确保粮食供应。然而,由于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致使中国经济发展失衡,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三农问题,即农业的低生产性、农村的荒废和农民的贫困。除此而外,中国还面临可耕种土地被严重污染等问题。据报道,由于环境污染和农业技术落后,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重金属污染,每年损失金额在200亿元!

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10多年前就引进了日本的农业技术。朝日绿源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落户于山东。这期间,还有其他日本企业将基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循环农业模式引入中国。例如,2012年丰田通商株式会社与位于成都市的成都东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在华需求旺盛的新鲜双孢蘑菇。成都平原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以及消费地,但由于以露地栽培为主,效率低下,农民已逐渐放弃了双孢蘑菇的生产。另外,由于没有对牲畜粪便以及废弃秸秆进行妥善处理等,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也是中国农业经济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该公司在成立时,就设定了以下的目标推进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1)妥善处理牲畜粪便和废弃秸秆(卫生管理、发酵),制造优质堆肥,并作为栽培双孢蘑菇的培养基加以有效利用。(⇒通过有效利用改善环境问题)

(2)通过先进的大型设施栽培,改善劳动环境,减少农药使用,实现周年栽培;通过对流通环节的彻底管理,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高安全性产品的稳定供应)

图2. 四川丰藏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网页上展示的循环农业模式

16_1202_1_2.jpg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在“环境立国”战略的引导下,2000年日本国会正式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2002年12月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这2部法典的颁布标志着建立循环型社会正式确定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日本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反观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发展滞后,积累了很多问题。首先,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60%左右农民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以牲畜、手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其次,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和农民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深加工不成熟,加工率为40%-50%,仅为日本的一半。此外,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东西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国家有限的资金覆盖面不广。同时与日本相比,在法规的系统性、完备性、科学性等方面均存在差距。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国还需要在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体系和市场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转变传统观念等方面下很大功夫。

由于现代农业的资金和技术密集性要求、以及周期长的高风险性特征,目前在中国引进现代农业的多为日本的大型商社,不少都和中方企业展开了合作。例如,三井物产在饲料生产、家畜养殖、乳制品加工方面和四川新希望集团合作;丸红在饲料生产方面分别和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丰田通商在有机化肥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方面与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设立了莱阳龙大朝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菱集团的三菱树脂农业梦想有限公司在温室大棚等农业智能栽培系统方面和无锡市三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无锡菱阳生态农业设施科技有限公司。

近日,中国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表示从2017年起要集中力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相信10年前就在中国埋头摸索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日本企业,将在这一领域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部分信息来自各企业网站、东方早报。

文/王淅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作者略历

wangxi.jpg王 淅

出生于中国四川,在日本居住16年。日本中小企业诊断士。渡日前曾任大学英语讲师、政府部门的外资招商专员、某香港企业的管理层等。渡日后先后在世界500强的日本大型精密器械制造公司和IT公司工作,负责海外市场开拓。2010年成立自己的咨询事务所。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任日本独立行政法人中小企业基盘整备机构中部本部的海外投资顾问。2014年作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事务所的投资顾问赴上海工作至今。



相关阅读

《新常态下的日企系列》
新常态下的日企:日本的成功经验是推动力还是瓶颈?
新常态下的日企:中国机器人市场:日本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新常态下的日企:痛,并快乐着!开拓中国养老市场的日本企业
新常态下的日企:放下身段的日系汽车企业
新常态下的日企:中国母婴市场的魅力和跨境电商新政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