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大数据撮合姻缘显神通:何为“爱媛模式”?

2018年04月18日 信息通信
PHOTO 日文

近年来,日本少子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在终身未婚率男女分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且呈现出难以遏制之势的背景下,越来越有危机感的地方自治体纷纷推出了“婚介事业”。其中,爱媛县的“爱媛婚介中心”运用大数据帮助用户结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爱媛模式”受到了全国的关注,已经有一些地方自治体引入了这套系统。

分析150万条行为记录加以利用

JR松山站旁边有一个爱媛婚介中心。在记者实施采访的短短数小时内,就有不少男男女女前来咨询。事务所最里边的房间设有一个专区,大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搜索自己中意的对象,而不用顾忌别人的眼光。

一位男士输入居住地区、年龄、身高等期望条件,浏览筛选出来的女性后,又重新点击了屏幕右端的一个按键——“大数据推荐女性”。

然后就显示出了几名用自定义条件搜索没有查到的女性的相关资料。再点一下“详细”按键,就能看到她们的大头照。这位男士面露笑容地说“想见面看看”。

(从上至下)爱媛婚介中心事务所内部景象,用户“搜索对象”的专用小间,平板电脑显示信息(摄影:国府田英之)

(从上至下)爱媛婚介中心事务所内部景象,用户“搜索对象”的专用小间,平板电脑显示信息(摄影:国府田英之)

2008年,该中心受爱媛县政府委托开始从事婚介业务。2011年推出了名为“真爱结缘”的一对一相亲介绍服务,2015年3月,中心开始分析、运用总计达到14000人次的用户注册信息,以及用户是按照什么条件来寻找对象的、向谁提出了见面申请、失败了多少次等多达150万条行为记录的大数据信息。

被拒绝是新的开始。“推荐”越来越丰富

至今为止,经中心介绍撮合后结缘的夫妻共有435对。最初的四年成了177对,而运用大数据以后的不到三年时间里,就已经达到了258对,由此这种“爱媛模式”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运用大数据的想法是该中心事务局长岩丸裕建提出的,据他介绍,茨城县和德岛县等14个县已经引入了这套系统,并且去年还有28个自治体和地方议会相关人员来考察。此外,据说还接受过中国和越南等国媒体的采访。

在民间的婚介所和相亲网站上,大家可以设定自定义条件寻找对象,提出见面申请,参加相亲派对,也可以接受“红娘”的牵线搭桥,“红娘”会按照期望条件和共同爱好等要素来推荐异性。

爱媛婚介中心也会举办相亲派对,帮助用户按照自定义条件来寻找对象,但基于大数据的婚介服务到底特殊在哪里呢?岩丸先生表示:“通常来说,如果见面申请被拒绝,那么相亲这事儿就算黄了,但从我们的机制而言,‘被拒才是新的开始’。被拒绝的次数越多,推荐(recommend)给用户的具有匹配可能性的异性就会越多。”

通过“他人行为记录”发挥本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A先生中意通过自定义条件搜索出来的B女士,提出了见面申请,但遭到了拒绝。通常来说,这个事情就算没戏了。A先生会觉得“说到底还是我条件不够好吧”,只能借酒消愁。

然而,大数据恰恰是从这个节点开始发挥本领。系统会存储、分析A先生喜欢的女性类型的相关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他人行为记录”。

首先,从用户群体中找出有过申请和B女士见面等记录、异性偏好和A先生近似的男性,进行分组。然后筛选出这组男性过去申请过见面的女性,作为“A先生可能喜欢的女性”进行优先“推荐”。

同时,筛选出与这组女性具有相似男性偏好的另一组女性,再从中挑出喜欢前面提到的“偏好与A先生相似的男性”的女性。这些女性将被作为“A先生可能喜欢的女性”“推荐”给他。

PHOTO

大数据是好管闲事的朋友

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拥有推荐功能,会实时提示“购买过这种商品的人也在关注此类商品”, 可以说爱媛婚介中心的大数据系统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而人与人实现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双方意气相投。因此,即使不符合搜索条件,但系统还是会找出用户“可能喜欢”以及“可能被其喜欢的异性”,这一点就构成了独有的优势。申请见面的失败次数越多,系统就会将用户的偏好数据存储起来,为其“推荐”更多的异性。

岩丸先生说:“民间婚介所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符合用户期望条件的优选对象。由此可以打响名声,创造业绩。我们运用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如何撮合与条件不符的人结缘。这是我们和民间机构的最大区别。‘你觉得那些人怎么样?虽然和你设定的条件有些出入,但说不定也是你喜欢的类型?’——大数据扮演了这样一种好管闲事的朋友角色。”

为什么要特意给不符合条件的人牵线搭桥呢?其实这种思维也是基于通过大数据分析后发现的事实推导出来的。

在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前,爱媛婚介中心的婚介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有人诟病不应拿税金搞婚介,要求婚介中心努力做出更多成果。实际上,据说注册者中也有许多患上“相亲疲劳症”打算放弃的人,比如有一名男子在三年时间里屡次向女方申请见面,却从未得到过同意。

“自定义搜索”存在明显弱点

在运用大数据技术以前,申请见面后获得对方同意的概率很低,男性为6%,女性为13%。但见了面以后,几乎半数男女都发展到了交往关系。中心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只要见了面,本领高强的“红娘”志愿者就能撮合两人发展下去。

岩丸先生表示:“换句话说,关键在于如何能走到见面这一步。总是失败的人为什么见不了面呢?如果能通过数据分析找到答案或者启示,应该就能提高结缘成功率。同时,想必也能让那些已经疲于相亲活动的人们重新燃起再次挑战的意愿。”

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会为已经见面的男女提供后续帮助,爱媛婚介中心提供

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会为已经见面的男女提供后续帮助,爱媛婚介中心提供

中心委托“演算法”研究专家、国立信息学研究所的宇野毅明教授对排除用户个人信息之后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无法走到见面这一步的男女存在一种致命性的“特征”。那就是无论失败多少次都不修改关于相亲对象的搜索条件。

任何人都有自己对异性的偏好,对结婚对象的条件有所坚持也没什么不对。但自定义条件搜索存在明显的弱点。

给予提醒和退路的大数据

如果将条件限定为20~29岁,那就不能反映“看起来像20多岁的30多岁的人也可以”这样的希望,针对烟酒嗜好这一点,基本上是“可以”“不可以”和“无所谓”这三个选项,无法细化到“只要不在家吸烟就可以”等个性化的需求。本来,即便是已婚者,如果设定条件的话,肯定也有一两条不符合现在伴侣的情况。“条件”似乎阻挡在了“对对方抱有好感”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前面。

岩丸先生表示:“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就能产生更多可能性,但为什么做不到呢?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一种情况,尽管年龄超过35岁后婚恋对象人数本身就会变少,但这些人反倒要向对方提出越来越苛刻的条件,比如‘有没有房子’还有‘公婆(老丈人丈母娘)的情况’之类,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于是,在试验性运用阶段,我们选了一位之前因为执着于要找20多岁女性而一直没能成功见面的40岁男性作为试用者,结果大数据‘推荐’的是一位比他年纪稍大的女性。可这位先生一下子就看上了,表示‘非常想见一面’。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这使得我们对这套系统的利用价值有了自信。对于执着于同样条件的人,大数据发挥了给予‘提醒’的效果。”

按男女平均数值看,申请见面成功率提升到了29%。而且,仅就大数据推荐的异性见面成功率而言,则“已经达到了近40%”。

大数据系统还产生了其他的效果。过去,女性提出希望见面的申请件数仅为男性的两成左右,而运用大数据后,这个数字有所上升。据说女性用户的一个突出评价是“可以毫无顾忌地申请见面”。对于女性不愿因为失败而受挫的心理,大数据系统为她们提供了自我安慰的退路——“因为不是自己选的”。

运用大数据也是一种邂逅形式

根据这些用户的反应,中心从今年开始又在平板电脑上追加了可以记录心仪异性的“书签”(收藏功能)。采用这种机制后,即使用户不申请见面,也可以储存其对异性的偏好数据,为其推荐近似的异性。每年的新增数据大约为50万份。据说中心打算依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的各种分析,不断完善系统。

这套系统最终能否作为应对少子化、未婚化问题的法宝在全国加以推广呢?作为收到见面申请的本人,只会得到申请见面的通知,而不会被告知对方到底是通过自定义条件搜出自己的,还是大数据推荐了自己。如果知道是大数据推荐了自己,或许会受到心理打击。

本来,在自由恋爱的时代,千方百计撮合姻缘这种做法本身就受到了一些人的诟病,他们认为“这是在灌输结婚万岁的陈旧价值观”。但岩丸先生仍坚持强调婚介工作的意义。

“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可以邂逅异性、展开恋爱的环境。比如爱媛县有很多岛屿,岛上许多农家男子身边全是老年人,甚至好多年都没有和年轻女性说过话。在县东部的工业地带,工厂里男性员工占了一大半,有的人连周末都不休息,既没有和异性接触的机会,也没有约会的时间。由于存在这些社会性的阻碍因素,所以要求渴望结婚的人‘自己负责解决’是不是过于苛刻了呢?我觉得如果有些事情光靠个人力量解决不了,那就需要政府的帮助。大数据也是一种邂逅的形式。我希望渴望结婚的人都能找到心仪的对象,感受到相互扶持的幸福。”

采访、撰文:国府田英之(power news)

标题图片:最早提出运用大数据的爱媛婚介中心事务局长岩丸裕建。包括参加相亲活动的用户在内,中心已促成800多对男女结为夫妇(摄影:国府田英之)

转载于日本网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