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诺贝尔奖与日本人(1):二战前无人获奖

2017年06月28日 科学・技术奖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各国及地区,诺贝尔奖都被视为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在日本,更是将其置于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重视程度远超其他国家。在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将被自动授予象征最高荣誉的文化勋章。纵观全球,这样的国家除了日本,绝无仅有。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激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笔者将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科学领域位列世界第五的日本

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历史始于二战之后。虽然在二战前,就曾出现过诺奖的有力竞争者,但距离获奖始终有一步之遥。尤其在医学研究领域,早在二战前日本的研究成果就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战前,日本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大幅落后于当时的世界潮流。然而,即便是在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在医学研究领域,日本人的能力依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其中蕴藏着日本人所特有的奥秘。近年来,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川英树因将该奥秘公之于众而备受瞩目。关于这个奥秘,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也将试着对其进行解读。毫无疑问,这其中一定蕴藏着某种奥秘。

诺贝尔财团的玄关内部

诺贝尔财团的玄关内部。推开门就能看到迎面摆放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青铜像。(拍摄于1992年赴诺贝尔财团采访之际) 附表是截止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按学术领域进行排行的榜单。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三个自然科学门类,以及文学、和平、经济学方面的奖项。

但是,文学奖的授予有着权衡各地区及语种之间平衡的惯例。人们对于文学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绝对一致的标准。因此对于每次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会存在各种争议。

和平奖则带有更多的政治色彩。瑞典作为著名的反共国家,在评选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时,反共和人权问题往往会成为评选中的关键词。

经济学奖是由瑞典国立银行于1968年出资设立的,并不是遵照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奖项。

对此,诺贝尔财团的理事明确向笔者表示“经济学奖并不属于诺贝尔奖”,在正式场合,诺贝尔财团也并不将其称之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将其称之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纪念经济学奖”,以示区分。

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的,是隶属于自然科学的三个领域,各奖项都是在对候选者的成就进行严格评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公正且权威的评选。也因此具有极高的含金量。与此同时,在成就评审方面,也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据悉,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各学科领域用于评审的资金,与诺贝尔奖的奖金数量大致相同。也就是说,诺贝尔奖是在投入高额的评审资金的情况下产生的。

由于发明了炸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基于诺贝尔的巨额遗产和遗嘱而设立的诺贝尔奖,2017年度的奖金额为每个领域800万 瑞士法郎,约合1亿日元。如此高额的奖励,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从诺贝尔奖的典礼初次举行了的2001年,就凭借高额奖金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至今依然如此。

诺贝尔奖每个领域的获奖者不超过3人,多人获奖的情况下,获奖者分摊奖金。具体的分摊比例由诺贝尔财团依据每位获奖者的贡献度决定。

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排名前10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人数

国家/地区

物理

化学

生理学

医学

合计

1

美国

85

65

99

249

2

英国

25

27

30

82

3

德国

24

29

16

69

4

法国

13

9

10

32

5

日本

11

7

4

22

6

瑞典

4

5

8

17

7

瑞士

3

6

6

15

7

荷兰

9

4

2

15

9

俄罗斯

11

1

2

14

10

加拿大

4

4

2

10

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人数

17

台湾

2

1

-

3

21

印度

1

-

-

1

21

中国

-

-

1

1

21

土耳其

-

1

-

1

21

巴基斯坦

-

-

-

1

(注)在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包括2位美籍日本人。原因在于这2位获奖者在日本出生和接受教育,之后才加入美国籍。诺贝尔财团并未提供根据获奖者国籍进行的统计数据,原因在于部分国家承认双重国籍,各个国家自己主张本国的获奖者。

二战前的诺贝尔奖候选人

如上表所见,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部产生于二战之后,二战前的获奖人数为零。实际上在二战前,日本就已经出现了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下面要介绍的4位,距离获奖仅一步之遥。

北里柴三郎,现代免疫疗法的创始人,曾在德国的罗伯特·科赫实验室做出研究成果。1901年,德国人埃米尔·贝林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但贝林的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与北里共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如果换做今天,毫无疑问应该是二人共同获得此项荣誉。

曾经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当属野口英世。野口英世虽然只有高等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学历,但是通过自学德文和英文的医学书籍,在21岁时考取了医师资格,这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一件事情。

野口英世博士

野口英世博士

北里柴三郎博士

北里柴三郎博士

二战前的诺贝尔奖有力竞争者

年代

姓名

所属机构

候选理由

1900年代初

北里柴三郎

传染病研究所

开创血清疗法

1914-1927年

野口英世

洛克菲勒研究所

找到麻痹性痴呆的致病原因

1925年左右

山极胜三郎

东京大学医学部

人工诱发癌症的相关研究

1927年左右

铃木梅太郎

东京大学农学部

发现维生素B1

虽然野口英世很希望能成为一名科研人员,但是在当时的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在医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野口未能如愿地成为研究员,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在美国期间,野口的才华得到了认可,美国为其提供资助,赴荷兰进行为期一年的留学,接受细菌学方面的教育。

一年后,野口返回美国,成为了洛克菲勒研究所第一位来自东方的正研究员。此后取得了多项成果,在1913到1927年间,曾经9次从全世界24位科研人员中脱颖而出,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创下了被提名次数最多(9次)的纪录。

然而,1928年,为研究非洲的黄热病,野口远赴加纳,在当地感染黄热病去世。在二战前的日本人中,野口英世是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科研人员。

山极胜三郎和铃木梅太郎都是从国外留学后,回到日本做出了成果的科研人员。虽然留下了举世公认的成果,但依旧没能获奖。

文/ 马场錬成(科学记者)
编辑翻译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转载自Science Portal China <原文>